傳統工藝的美學:當紙張化身為藝術品

作者:柳宗悅     ▎譯者:侯詠馨

和紙之美

潔白的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和紙的材料極為單純,仔細賞玩,卻令人望之入迷,手抄和紙總是充滿魅力,凝望著、輕撫著,我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滿足。越美麗的和紙,越是不敢草率使用,如非美字美畫,只是玷污了紙。潔白的紙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真是不可思議,明明只是一張書寫用紙,光裸無瑕的紙面,卻蘊含另一種美感。美紙召來美夢。我思量著紙的天性,揣測它的命運。

我總是不停地思索,它的美來自何處。我得到一個結論,優質的紙孕育出美感,這想法應該沒錯吧。品質絕佳的原料經由手抄的過程發揮它的優點,轉生為上好的紙張,至於品質又是什麼?是與生俱來的恩澤。唯有展露恩澤,才能呈現事物美好的一面。如此一來,謎底總算解開了。

via Flickr.

手抄紙為何溫潤?明明是天然的顏色,經過日光烘曬後,為何散發迷人的韻味?曬板好在哪裡?冬天的水為何能保護紙質?為何毛邊能添加風情?我想真理不證自明。因為,在這些情況下,能呈現最溫潤的自然恩澤。自然以未經掩飾的風貌,展示在人們眼前。一旦我們能直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任何紙張皆美。這就是手抄之美的道理。

紙沒有私欲。它並未憎恨世上某個特定的對象。於是,紙張有股親切的特性。不仔細觀察的人,也許漠不關心;親近紙張的人,則會感到一股難以割捨的緣分。每當我展示心愛的紙張時,見者無不為之傾倒。見紙之人,均有所體認。好紙惹人憐愛。惜紙加深人們對自然的敬念,以及對美的愛憐。

同時,我們也能感受認識日本的喜悅。放眼各國,都不曾見過如此風情萬種的紙張。和紙使日本更為美麗。身處於日本,我們更不能忘記和紙。

人類使用多少紙張?我們可以藉此來推測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然而,這只是量的估算。我們更應該注重人們使用的紙張品質。從中去估算他們的心靈富足程度。劣紙能帶來美好的文化嗎?尤其是日常使用的信箋、書籍讀物,人們選了什麼樣的紙張呢?從日常用紙可以看出國民的素養。不重視和紙的人,也不會重視美感。

如今,我們總是看輕粗劣的紙,看重美麗的紙。從選紙可以看出持有者的個性。持有者與所有物密不可分。人們永遠都應該挑選好東西。

現代人對待紙張輕忽怠慢,原因出於人們製造出許多可以輕慢對待的紙張,亦有一說是人們已經失去追求正統紙張的心意。然而,輕慢對待紙張的生活,稱得上幸福嗎?人們不應該抱著隨意處置物品的心態,無論是道德方面還是美感方面,這都不是一種好態度。隨意處置物品,將會失去感恩的心。

為何現代總會發生這麼多不幸的事件呢?也許是因為和紙的式微吧。西方紙張取代和紙,宛如野火,日漸蔓延。在採用純日式手抄法的紙張中,絕對找不到任何一張不堪入目的紙張。然而,許多人認為這已是過時的產品,急著加以改良。以結果而論,這個想法已經對和紙的品質造成重大的傷害。現在紙品之所以差,就是因為它悖離長年的傳統,人們汲汲營利的心,毫不猶豫地捨棄美感。為什麼不能利用自己的歷史來開發新事物呢?再也沒有比傳統更安泰的基礎,倘若人們能活用傳統,在造紙方面,日本應該無人能敵。

舉凡和紙皆美,也許有人質疑這話言過其實,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過往的和紙中,找不到醜陋的作品,因為它們都是以保證美麗的手抄法製作而成。即使是當今的手抄紙,遵循傳統做法還是較為可靠,遵循古法製成的和紙絕對不會差,因為古法容不下一點造假。背負歷史傳統的手抄和紙,絕對不會出錯,我們僅能比較其美麗程度。

雁皮、楮皮與三椏,三者可說是紙料的王公貴族。此三者的纖維,交織成各式各樣的和紙。

雁皮紙居上,楮紙其次,三椏紙再其次。就品格、天賦及威信來說,雁皮之美,無可比擬,其生命永遠不滅。剛柔並濟、虛實並存。舉世之間,再也尋找不到比它更高尚的紙張。楮皮是護衛國家的男性,纖維粗曠強靭,扛得起粗活。拜楮紙耐用之故,和紙才能發展至今,少了楮皮,世界不知將失去多少力量。相較之下,三椏則是使紙界更為柔和的女性,再也沒有比它優雅的紙張了,其肌理細緻,觸感柔和,個性溫穩。少了三椏紙,和紙勢必會失去幾分風情。

雁皮(ガンピ)是和紙的上等製材。via Wikipedia.

雁皮、楮皮與結香,三者互相扶持,守護並孕育和紙的生命。使用時,只要視喜好挑選即可。無論選擇哪一種,都能見識和紙之美。

現今流傳的抄紙法,分為溜漉及流漉兩種。古代只有單一製法,隨著時代演進,發展為兩種。如今,我們可以從「細川紙」看到這段歷史。溜漉法等待靜止,流漉法則全靠動作。一動一靜,攜手孕育和紙的世界。前者靜待纖維沉積,追求厚度,水迅速往下垂落,只留下紙層。越前的「鳥子紙」即以此法聞名。

然而,日本的製紙法可不只有溜漉,手抄和紙還有一個驚人的手法,不停擺動的流漉法。將簾模放進木槽裡,使紙漿在上面流動。纖維隨著手擺動的方向,排列、纏繞、交疊在一起。達到所需的厚度時,再以華麗的手勢將水甩乾即成,所有動作皆靠奇蹟手技。沒有這等好手藝,就無法完成流漉。這種做法更像是手抄的根源。「仙花紙」、「書院紙」、「石州紙」,以及其它知名的和紙,都是採用這種方式製作。

在流漉法中,有件物品發揮了不可思議的作用──黃蜀葵的恩德。少了它,流漉法就無法成立。不曉得是誰發現了黃蜀葵根部會分泌黏性強的透明液體,這是把紙漿化為紙的媒介。這種不可思議的黏液,可以使纖維飄浮在水中,在抄紙的時候,減緩紙漿流動的速度,加強纖維纏繞的程度,也能在甩水時順便帶走灰塵,離開竹簾後,便能將原本疊在一起的紙張分開。流漉法的製程中加入黃蜀葵後,能使製作者的手自由擺動,使紙張兼具美麗與強勁。此處亦可窺見自然的奧妙,令人驚嘆。唯有人們在獲得神助的情況下製成的紙張,才夠格稱之為紙。

眾人皆知過去的紙質精美,無須多言。如今,除了日本之外,世界上還有手抄造紙的國家嗎?儘管日本的造紙業已經沒落,世界上還找得到像日本這樣保留手抄造紙技術的國家嗎?未來,日本肯定能創造出更優秀的紙張吧,造紙還有發展的餘地,希望這個想法能為我們帶來勇氣。從昭和的這一年起,未來肯定能有一番作為吧,只要人們傳承古法,將古法發揚光大,絕非不可能。有志者,必能轉動眼前的歷史,我對此堅信不疑。

但願人們能發揚和紙的日本精神。

本文摘自行人出版《和紙之美:柳宗悅給惜物者、匠人的生活美學態度》   在電子書崛起的時代, 紙本書的觸感及印刷品的氣味等, 對人類被新興科技沖刷過後的感知 有沒有可能喚起影響? 有一天, 是不是可能從傳統工藝美學的復興中, 重新體驗到恆久不褪流行的日常美感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