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是人類歷史上存在已久的一種創作形式。有研究指出:漫畫比文字敘述更有利於讀者展開抽象思考,進而提升對內容的興趣。
筆者自己就有類似的經驗。小時候家裡購買的《世界的歷史》漫畫,正是筆者日後一頭栽進歷史教學領域的契機。當時不僅是喜歡這部漫畫,更從中培養出對於歷史的喜愛。到了大學時代第一次接觸臺灣史,因為短時間內需要吸收海量的資訊,筆者更是巴不得手邊有更多臺灣史漫畫作為學習的途徑。
這項年少時的願望,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下文簡稱「臺史博」)實現了。為了推廣臺灣歷史,臺史博陸續出版過許多以臺灣史為主軸的漫畫,本書《新港少女李樂》是其中的第二本。雖然「臺灣史漫畫化」不是創舉,早先已有出版團隊出版過一套《漫畫臺灣史》,但畫風並不精緻,取材也略嫌瑣碎,讓人難以對內容產生共鳴。臺史博此次的出版計劃,不僅將前述的問題一掃而空,一系列漫畫的主題性也都相當明確,相較過去市面上的作品,其畫風亦有長足的進步。

本書的背景舞臺是清末開港通商後臺灣南部的新港社,也就是今日臺南左鎮、高雄內門一帶,故事圍繞在漢人、原住民以及西方傳教士三個族群之間。當地的熟番李家頭人李勝冬,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除了擔任低階官員(千總),積極與執政者合作,也送子女上教會學校就學,主角李樂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進入當時由彼得牧師設立的女學校就讀。

當時,清政府正在大力推行開山撫番的政策,積極鼓勵漢人往內山開墾,李勝冬夾在漢人與自己的母族之間,雖然希望雙方都能和諧、平安相處,但朝廷派來的守備官卻想趁著開山撫番的機會,大賺意外之財。與此同時,李樂則得罪了城內的惡霸黃阿霸,後者於是煽動反基督教的民間情緒,在府城大鬧一場。

故事的切入點──漢人、傳教士與原住民之間的三角互動──在臺灣歷史上其實有跡可循。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到東亞,在臺灣南部傳教進行活動,基督教也隨之傳播開來。對荷蘭人而言,傳教活動除了宗教上的意義之外,也是一種與平埔族人合作的手段。荷人在臺灣的原住民治理便是一例,依照中村孝志教授的研究,荷蘭人以傳教士充任政務員,而政務員又依照原住民村落的狀況,給予原住民贈品,或者更換其村社頭人。因此地方議會中,平埔族人擁有更大的政治地位,雖略低於荷人,卻高於漢人。
進入十九世紀,臺灣開港,西方人再次進入臺灣。這時期來臺的傳教士,把臺南地區原住民聚落當成基督教再次進入臺灣的起點,例如本書所述的崗仔林地區。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支持傳教工作推行的,除了傳教士、地方民眾以外,原本屬於清廷底下的原住民籍官員也是相當重要的推手,例如本書故事裡的崗仔林李家。

在真實歷史當中,李家任官的經歷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紀,一直獲得清廷的信任。但在十九世紀後,李家卻大力支持傳教事業,出錢出力,讓當地傳教事業進展迅速。不過,李家既然已經循清朝政府的晉升管道,在地方上經營自己的勢力多時,為何在開港之後,又再投入當時仍有爭議的基督教信仰?這是本書所欲討論的一個重點,透過架空角色少女李樂與其父李勝冬,編劇企圖描繪出一種可能的答案。
故事裡的角色,性格都相當清晰,我們可以看到質樸憨厚的原住民、奸巧的漢人惡霸與官員、善良正直的傳教士等等,每個角色都能融入開港通商以後的社會氛圍與歷史事件,整個故事相當寫實,令人神入,甚至會有漫畫內容如同史實一般的感覺,讓人會想再次地翻閱,這是本書最值得推薦的地方。

當然,歷史事實總是充滿著種種變數與意外,而臺灣族群之間的互動往往也相當複雜,其中的複雜性未必能在故事中充分呈現。以當時的族群問題為例,本書故事設定中,信教者多是平埔族人,因為基督教與漢人的傳統信仰互相衝突,這也成為故事裡面發生變亂的原因。但在史實上,彼得牧師在臺南地區傳教的夥伴,就是來自澎湖、出身傳統讀書人家庭的漢人林兼金,由此可見,漢人不一定就排斥信教。

而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也比書中呈現的更為複雜。故事中多次出現主角家族,因為自己原住民身份而被漢人歧視的段落,但歷史上的同一時間,在臺東、屏東地區,原住民家族的大頭目潘文杰,也曾因為協助清廷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恆春築城,而受到清廷的禮遇;而臺東地區著名的女頭目陳達達,則是與漢人建立良好關係,因此讓部落得以長存,躲過 1895 年乙未割臺戰役的災禍。
歷史漫畫的教學就像是把雙面刃,雖然有助於快速建立基本的時空觀念,但是也可能因為「劇情需要」,將登場人物加以標籤化,比如原住民必然是被壓迫的角色,如此一來,反而容易讓人產生刻板印象,也讓人遺忘了史實中的另一些面向。以 19 世紀末的臺灣基督教傳播與社會族群的影響來說,除了前面提到的林兼金,西方傳教士在臺灣的另一傳教重點族群客家人,並未在漫畫中登場,也值得我們加以留意。
當然,作為推廣歷史愛好的作品,除了內容有趣、激起讀者對於臺灣史的興趣之外,可能發生的史觀影響也是出版者的責任。因此筆者建議,像這樣的歷史漫畫,不妨在書末增加適當的說明。至於複雜的族群議題,自然難以在一本小書的篇幅內處理完畢,不過,只要呈現真實歷史人物曾經經歷的故事,並以架空情節作為補充,議題本身可以留待讀者自行判斷,稍早蓋亞出版的《異人茶跡》也是其中一個例子。
無論如何,筆者相當肯定臺史博這一系列出版的用心,也希望臺史博將來能繼續精進,讓漫畫在歷史自主學習的舞臺,成為另類的福音!
本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贊助。 不在228公園、也不在植物園,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是一座位於臺南、有「臺灣」也有「歷史」 的博物館,「臺史博」是我們的暱稱, 為了守護臺灣共同的歷史文化與記憶,2011年開館至今, 已蒐藏了9萬多件藏品。 臺史博的展覽以多元角度及跨族群視野,講述人與土地的故事, 鼓勵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以及國外訪客,發現臺灣、 發現自己。
Latest posts by 定揚 (see all)
- 當新港少女遇上福爾摩沙三族──從歷史漫畫看19世紀臺灣的多元族群 - 2017-11-17
- 歷史上的共產主義者與商人們曾經合作過嗎? - 2017-03-30
- 野心滿點的習作──讀《歷史小將:英雄之路》 -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