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志怡
從物質角度去觀看人類歷史,一直是很有趣且奇妙的角度。《尋味巧克力》一如書封文案所言,描述了可可豆如何走下馬雅與阿茲提克帝國的神壇,在貿易與戰爭的殖民熱潮中浮沉。從此之後,圍繞著可可豆的不再是神靈,而是在海面上被交易的苦役勞力,以及和眾神一樣渴求甜蜜滋味的普羅大眾。
以西元四世紀的中美洲為序幕,鏡頭隨後一轉進入歐洲,從「掌權者」角度觀看這些褐色黃金的動向,強國聯姻讓葡萄牙、西班牙的公主們攜帶可可豆踏上英國與法國領土。遠方殊域的物產總有一種神奇魔力,讓想要接受這些新事物的歐洲人在宗教規範上傷透了腦筋。可可究竟是「藥」?還是「食品」?可可豆猶如沉默不語的嬌小惡魔,靜靜觀看這些歷史行動者在各種場合中下爭論不休。
讀者於此看見「宗教」在西方世界的強大影響,「信仰」主宰當時人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對新事物的渴望。然而,看似箝制的信仰論戰,最終也屈服在「人」之下,承認了這個「未知的新奇誘惑」。對於全新事物的好奇終究是人類天性,更別提這股神祕的美味如何擄獲貴族芳心,讓可可成為良藥之外,更是炫耀權貴身分的最佳工具。
約略於此同時,世界上的權力結構也更顯清晰,從中南美洲產地的勞力供應一路追溯至掌握軍武霸權的歐洲列國,可可豆的貿易路線,儼然是一幅再明確不過的殖民圖例……從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強權出發的商船,載滿了武器與白銀前往非洲大陸以換取奴隸,然後將這些奴隸繼續運往美洲,轉賣給當地的栽培業者。販賣人口所得的利益則成為買入新大陸物產的資金,完成了這筆在大西洋上進行的三角貿易。可可成為這場龐大交易中最有利可圖的商品,它的足跡儼然成為世界地圖上的殖民見證。

緊接著,工業革命席捲了整個世界,這股浪潮不僅成為扭轉可可樣貌的重要推手,也是本書後段敘述的重點。
以此為分水嶺,《尋味巧克力》一書站在歐洲強國角度,開始敘述可可如何進步改良,甚至精進製程,在產量與品質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人民歡欣鼓舞接受這項討喜的新產品,大量宣傳廣告也應運而生。正是在這段時期,可可的形象終於被清楚形塑。「中產階級的最佳甜點」、「如母親般溫柔的熱可可」等標語,成為食品業迎來重大突破的有力見證。
作為閱讀可可豆簡史的書籍,本書接著用詳盡且條理分明的方式,敘述了在英國境內有貴格教會背景的製造商。進入生產者的角度後,本書的寫作觀點也越發清晰。
一如作者在後記中提及:「本書的出發點,是從班傑明・西波姆・朗特里這位以約克市貧窮調查聞名的人物吸引,開始閱讀英國約克大學豐富的朗特里相關收藏」。
班傑明是帶動英國可可業發展的重要人物。身為信奉貴格會教條的企業家,他本著家族式經營的理念,待員工如家人般親切。但隨著可可製品的需求增加,過去的溫馨景況難以維持,勢必要做出改變。本書在勞工部分的著墨甚多,亦提及當工廠規模擴增至數千人時,管理階級如何運用規劃,建立對員工來說「足以成為終身志業」的工作環境。
當時班傑明甚至以工廠為中心,建設了日後成為模範的「田園城市」。此概念起源自英國,為了因應工業革命帶來的低薪與貧窮,致力營造一個將人們生活與工作均衡分配的空間。建立猶如烏托邦一般的田園城市時,班傑明也著手進行調查,以了解氾濫在城市當中的貧窮問題,此舉亦成為日後英國福利政策的源頭。諷刺的是,從現今發展蓬勃的各種產業來對照,此一調查依舊是極為龐大且不可思議的計畫。

本書雖集中在英國、美國與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發展角度說明,但也從產業末端提供了溯源線索,法令改變與觀念的轉換如何帶動可可商品發展,並且衍生出各種讓讀者繼續探索的角度。社會風氣對宗教的影響(別忘了十四世紀時反對羅馬教宗意見的醫生們)、從拓展工廠規模衍伸出的英國貧窮調查,以及現代即使在各家龍頭企業簽署同意書後仍存在的童工問題。
作者武田尚子在社會學的研究背景之下,寫出了一本相當具有啟發性的巧克力世界史。不過就全書結構來看,在日常生活與產業環境之間的敘述,連結性稍顯薄弱,閱讀上也不夠連續。導致內文從可可產品的多元化,進展到勞工問題探討時稍顯突兀,形成斷層。
初讀這本書時,並沒有想到內容會提及如此詳細的產業發展,雖說看得有些吃力,但漸漸地能吸收字裡行間的內容,也發覺這樣的角度為之後讀畢的反思,提供了絕妙的立足點:巧克力的演變,代表了人類在追尋新事物時,一股不可思議的動力。從祈求風調雨順,到講究入口滋味,甚至自十四世紀開始殖民地內的可可莊園,都可以看出可可這種植物對不同人們施展的誘惑:一股「戰利品」的甜蜜滋味。
或許可可至今的面貌,已和以往大不相同,但若論思及它與人類歷史的關聯,甚至不免會從心底湧起一股顫慄。人類在求生本能之外,對愉悅與享受的渴望從未減退,現代世界亦因此成形。然而多少人在消費的同時,能夠思及「零食」背後的故事?一旦意識到我們身處於多麼龐大的消費體系,或許再次站在商品櫃前,我們在意的將不只是價格和品牌,而是我們能否成為阻止不公義的力量之一。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婦女、非白人族群以及庶民的帝國經驗──《大英帝國的經驗》 - 2018-08-19
- 朝麥地那前進──對伊斯蘭民主的追尋 - 2018-08-12
- 政教分離是民主政府的前提?從美國經驗反思伊斯蘭教的世俗化之路 - 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