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故事:人類定義黑色或黑色塑造人類?

「顏色」是閱讀西方藝術史的重要條件。藍色常常當作長袍的顏色,特別是用在聖母畫像,或某個高貴人物上。從一些近現代之前的檔案文獻中可以看到,對藍色的執著已經強烈到,委託人與藝術家在簽訂契約時,以白紙黑字特別強調應當使用此色描繪特定事物。

藍色的象徵意義自然是一大因素,因為在當時代表高貴、神聖;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在於,現代化學顏料出現前,調配顏色的原料常常取用自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或礦石成分,而藍色正是取用自原產於中亞、在歐洲數量相當稀少的青金石調配而成。從更純粹的物質角度來看,大片藍色所代表的弦外之音是:出資者有能力投注大量資金,身分非富即貴。如同紫色長久以來一直是皇帝的代表色,也和顏料配方不易取得是一樣的道理。以契約規定藝術家使用藍色,恐怕也與這種世俗化的社會動機有直接關係。

從藍色的運用及解讀就可發現,顏色之所以是閱讀西方藝術的重要條件,在於從心理面及物質面,相當容易發展出複雜意涵,而且彼此之間常缺乏明確分野。例如「高貴的藍色」,很難說與青金石的價格脫離得了關係,以至於人工顏料流行後,此一聯想已漸漸退去,或著至少不再是大多數人的直觀感受,即便眼前所見真是以青金石為顏料。畢竟藍色物件隨處可見,而且還能表現出更加炫目奪人的視覺效果。簡言之,今日的藍色縱使美麗依舊,卻也不再稀有。  

青金石原石,在現代人工顏料出現前,曾是藍色顏料的重要原料。Photo Credit:Didier Descouens, CC-BY SA 4.0

正因為顏色的意涵牽涉到許多面向,有志於認識人類的知識份子們,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從許多有跡可循的脈絡尋找合適切入點,以期能從這個有趣素材找到更多值得一提的故事。

由英國學者約翰・哈維(John Harvey)撰寫的《黑色的故事: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The Story of Black,以下簡稱《黑色的故事》)即為找尋黑色之於人類文明史的長篇論著。為了展現這是個難以一言道盡的故事,這本書的前言先丟出一個問題:「黑色如何成為黑色?」。因為達文西曾說過:「黑色不是顏色」,但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如是想,在幾個世紀之後的雷諾瓦稱呼黑色為「色彩之后」。兩個簡單評語道出了在漫長時空中,人類對黑色的本質、利用與解讀有著無限模式;「黑」可以是一種顏色,也可以是死亡或財富象徵,端看在那種脈絡或場合看到。這些事物正好是哈維最感興趣的部分,試圖藉由本書盡可能完整地整理出來。

面對看來永無止盡龐大內容,作者在一開始直白承認,本書論述過程並不以條理清晰為至高目標,反而還會有許多任性之舉:

我知道自己有時會在不同種類的黑之間快速跳轉──光學的、顏料的、語言的、概念等領域的黑。喜歡有條有理分析某個文化的人可能會覺得我這樣的作品太過隨便,不過我希望能為某個概念寫下廣博卻又不過長的歷史,(但願)這麼做有其道理,由於資料種類極多,勢必得快速跳躍與比較。因為研究文學出身,我比較喜歡把這樣的作法想成是詩意的方式講史。

雖然《黑色的故事》在初始已經預告較為隨興的筆法,但在大方向的安排上倒是相當規律:以西方世界為中心,時間上由遠而近地依序介紹,時空斷代延續著既有習慣。從神話中的黑為開頭,進展到古典時代與中世紀,中間穿插伊斯蘭世界,帶領讀者歷經啟蒙時代、工業革命後,直至我們所生活的當下。至於內容主題從建築、繪畫等物質面,再到宗教意涵或心理價值等,只要跟黑色有關,而且作者有能力處裡的範圍幾乎無所不包。

17 世紀林布蘭描繪的肖像畫。他相當善於用黑色塑造人物線條、光線對比與空間深度。(圖片來源:https://goo.gl/NAxkn1)

如同原先所預期,極為跳躍性的寫作邏輯,使《黑色的故事》並沒有一個足以稱為主軸的觀點。作者可能在上一段介紹黑色與死亡的連結,在下一段即轉而剖析黑色作為時尚用色的歷程。這些段落不見得毫無關聯,但可以看出作者並未刻意強調兩者間有密切前因後果。或許正是這種介於模糊不連貫與明確表徵的情況,才是作者最想要突顯出來的「黑色的故事」,就像他曾如是說:(眾多例子)在在顯示文化界定價值、傳遞價值時,其實既毫無章法又從一而終。」根據作者的精神,黑色的故事即是人類根據自身需求或喜好,為這個顏色找尋價值與內涵的過程,簡言之,代表的是人類如何看待黑色。

考量到作者的寫作本意,本書副標題「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就顯得怪異十足。根據版權頁所揭示的原文書名,這顯然是中文翻譯時另外所加。為外國翻譯著作添加副標題是臺灣出版物的常態,這麼做通常有實用上的考量,一來讓不熟悉該主題的讀者能更加清楚所言何事,二來則是讓原本稍嫌平凡的書名增添可看性。本書副標應該都有將這兩點考量在內,這麼做無可厚非,但如果因此違背寫作本意顯然就是個敗筆。

「徹底改變人類文明」是個相當聳動的副標題,但可惜的是,《黑色的故事》並未出現如此宏偉的歷史敘事。通常提到改變都必須要在一定論述基礎上,提供足夠案例加以佐證。而且絕對不是「B 在 A 之後出現」所以「A 和 B 之間必定有關」如此簡單,還必須至少說明「根據某些證據,B 的出現確實受 A 影響」。無論有意無意,以上種種都是本書作者沒有明確處理到的內容;更何況,作者的態度比較傾向於人類文明改變了黑色(與相關事物),而非黑色改變了人類文明。

例如本書第七章「奴隸文化與黑人傳統」中,相當精采地從歷史角度論述黑皮膚與黑奴問題。黑皮膚人種在中世紀文化中,形象有好有壞,很難說有個明確的定論。但後來的地理大發現,將非洲黑人納為廉價勞力的來源後,才擴大了對「黑色皮膚」的歧視。「奴隸貿易擴張與對非洲人的看法惡化,二者之間無疑有連帶關係」,內文繼續解釋:「隨著十七世紀奴隸制在英國的殖民地逐漸發展,非洲人的地位也不斷惡化。」而且「當世界上的奴隸逐漸變得以非洲黑人為主,對於非洲人的描繪越來越貶抑或許並不令人意外。」換句話說,是外在環境影響了人們觀看黑色人種的眼光,重新塑造黑色的本意。如果真要按照本書副標的邏輯,便是「因為某種原因,黑色使人相信奴役黑奴理所當然,因而開啟地理大發現與殖民帝國,徹底改變世界權力結構」,但這絕對不是本書意旨。

1902 年出版,史都華(James Stewart)的《黑暗大陸之黎明》(Dawn in the Dark Contnient)封面。即便非洲許多地方艷陽高照、風光明媚,本書仍採用了長久以來的偏見,以黑色描繪非洲。(圖片來源:https://goo.gl/gS5fvB)

不得不說,「徹底改變人類文明史的顏色」是個相當有魅力的副標題,而且值得期待未來有這樣的一本書,例如為了購買藍色顏料的配方青金石,或許曾影響地中海世界的商業貿易。但在此時此刻,用來定位《黑色的故事》頗為不妥,錯誤地賦予打從一開始便無意處裡的內容。再對比本書作者在前言所言,「喜歡有條有理分析某個文化的人可能會覺得我這樣的作品太過隨便」,更讓本書成了說理不清又不願面對問題的拙著。定位錯誤的副標所帶來的缺失,明顯到難以令人視而不見。

王健安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王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