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指涉一棟建築擁有悠久歷史,其實也可代表兩種不盡相同的意義。其一是指建築物的完工日期可回推許久以前;另一層含意是,不同時代在同一棟建築物留下了相當複雜的痕跡,以至於追究外觀演變時,其實也是在穿越一長串人類的歷史。
縱觀世界上的諸多歷史建築,總能發現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建築物的外貌、功能,乃至於象徵意義,除了極其少數的案例外,往往都不會依照興建者當年所想像地保留下來,而是經歷數個世代後有劇烈的改變。這麼說或許有點抽象,但許多頗負盛名的建築,尤其年代越是久遠,通常都是非常具體的案例。

在羅馬,聖天使堡坐落在通往梵蒂岡的主要幹道上,作為向人們展示方位的地標。但在興建之初,原本是作為古羅馬皇帝的巨大郊區陵墓;帝國滅亡後,漸漸轉型成教宗防衛梵蒂岡的重要碉堡,16 世紀時曾有教宗在裡頭躲避戰火。當教宗在 19 世紀末喪失羅馬的統治權後,聖天使堡也終於褪去防衛功能,轉換成見證數世紀歷史的宏偉古蹟。又例如,原本為動物或角鬥士搏命的大競技場,也曾在帝國滅亡後,接連背負不同功能與樣貌,例如採石場、宗教戲劇的舞台,或是義大利民族主義的精神指標。
太多案例告訴我們,一棟建築隨著不同時代的需求與觀點,不斷轉變面容才是歷史常態,雖然有時顯得複雜,卻也散發出驚人生命力;《建築變形記》(The Secret Lives of Buildings)所闡述的內容,其實就是如此簡單易懂的道理。
本書的中文名稱雖點出重要方向,卻也掩蓋原文具備的巧思。「Secret Lives」的直譯,即為「藏而不露的生命」。許多建築的歷史故事,確實不是那麼直白地顯現在觀者眼前,因為我們所見,往往是好幾個世代累積的成果。如果找不到合適切入點,往往也無從知曉該如何掀開一層又一層堆疊在上頭的成分,以至於誤解過去與現況。
《建築變形記》一共挑選世界上十三座著名建築(或建築工程),並一一加上不同形容詞,藉此道破曾經發生在此的歷史,說出「藏而不露的生命」故事。本書介紹的第一棟建築物為古代雅典的建築經典之作帕德嫩神殿,其所代表的是〈廢墟的故事〉。
〈廢墟的故事〉始於西元 5 世紀,住在帕德嫩神殿附近的哲學家普洛克拉斯(Prochus, 412-485)在夜裡夢到雅典娜女神向他說道,自己被人從宏偉神殿趕了出來,如今準備搬到哲學家的小屋。雅典娜的出現並未讓普洛克拉斯感到驚慌,這一切早在他的想像中。當雅典決定建造帕德嫩神殿時,正好是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高峰期,神殿本應作為此輝煌景象的證明,光榮地永留於世。基督宗教的到來卻一點一滴改變人世間的氛圍,帕德嫩神殿成為不潔之物,被迫重新裝潢成教堂,不再以「神殿」存在於世;與此同時,裡頭的雅典娜神像也移到君士坦丁堡。帕德嫩神殿的外觀依舊,但只有像普洛克拉斯這樣的人,依然記得最原始的面容。他居住在神殿附近,努力傳播、介紹神殿的過去,虛弱地挑戰已無法抗拒的潮流。

隨著東羅馬帝國的勢力衰退,鄂圖曼帝國征服希臘,成了帕德嫩神殿的所有者。神殿經歷再次轉變,從教堂轉換為清真寺。16 世紀時,鄂圖曼帝國與歐洲基督徒屢屢在東地中海交手,爭奪戰略要地。在某次戰鬥中,火藥臨時放置在神殿,基督徒軍隊知曉後,集中炮火轟炸。他們順利摧毀裡頭的火藥,卻也摧毀神殿的珍貴樣貌。「帕德嫩的處女神早已被逐出,而其作為建築物的用途也突然終結……」《建築變形記》便以此悼念帕德嫩神殿的命運。
神殿遭遇重創後,它的風采對歐洲人而言反而別具魅力。鄂圖曼帝國在 18 世紀後勢力衰退,漸漸放鬆對希臘地區的控制,此時的神殿盡顯破敗模樣。即便如此,歐洲人反倒重新認識其蘊含的古典元素,視之為文化古物中的精華。英國人急於收藏殘存的建築浮雕,想盡辦法帶離希臘,這批古物最後落腳於大英博物館裡頭。

1832 年希臘正式獨立。人們開始想像,假如新國王的宮殿要設立在雅典,又該如何定位、利用帕德嫩神殿。他們對於遺留在神殿上的歷史不感興趣,拆除了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遺留的痕跡,並且放棄重建,只添加可延長壽命的修復;他們想要的,是屬於神殿本身最原始、不添加一斯一毫的部分,即便如今已所剩不多,而其外觀也早已如同廢墟。《建築變形記》很適切地說道,再怎麼精確、小心的工程,終究無法重現曾讓許多人都驚訝不已的偉大外觀。
時序跨入現代世界,帕德嫩神殿的外觀因空氣污染,持續遭受不可逆的破壞。但除了盡可能修繕之外,未來樣貌仍在眾多不確定因素的控制下。
在《建築變形記》的視野中,每一棟建築身上總是可以看到同樣戲劇性的變革。在聖馬可大教堂看到〈偷竊的故事〉、在阿蘭布拉宮看到〈誤解的故事〉、在巴黎聖母院看到〈修復的故事〉,或是在柏林圍牆看到〈歷史盡頭的故事〉。觀看建築的角度,從來就無法用單一標準不斷套用。

閱讀本書前言,會讓人誤以為作者想呈現的,是一本單純的建築史作品,尤其想要說明建築與其所處社會環境的關係。他確實在許多地方如此安排內容,但同時,亦常常參雜相當豐富的個人感受,以至於失去論述,跳入情感抒發的境界。有時則是帶著小說性筆法,使建築的歷史故事擁有一層強烈的故事風格。
很明顯地,《建築變形記》的主題在於建築的歷史,呈現方式卻相當非主流。假使讀者期待看到的是一個慣常的建築史之作,或許會對本書的強烈個人風格感到不滿。但作者的確點出觀看建築的諸多特別角度,以及深入歷史脈絡的同理性理解,無論你是否認同他對不同建築的定位,如果並未特別設限,依舊能帶來相當程度的閱讀樂趣。
王健安
Latest posts by 王健安 (see all)
- 影響歷史的關鍵要素?誕生於文藝復興的經濟制度──《大查帳》 - 2018-02-03
- 一部橫跨法國四百年的半虛構系譜──《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 - 2018-01-23
- 從伊斯蘭觀點所看見的世界史——《中斷的天命》 -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