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政府的、教授的,還是學生的?——抗戰前夕,讀書與救國的抉擇
《抗戰前的清華大學》向讀者揭開了圍繞在這所民國時期高等學府的進退兩難困境
內在世界的朝聖之旅──讀澤木耕太郎《午夜快車》
我們或可將書中的「旅行」象徵化,將其視為一趟作者自我價值的追尋之旅。
即使戰事結束,漂流的孤獨靈魂卻未曾靠岸──讀日本戰後文學經典《野火》
書中田村一等兵孤獨的流浪徘徊,就是一趟探索自身不可避免的死,以及有限的生的旅途。
在成為便利店人間以前,人類的模樣──讀村田沙耶香《殺人生產》
在故事中的世界,一個人孕育出十條生命後,便可以自由奪去一個人的性命。
擁有全球化意義與在地化面貌,拉麵如何成為日本的國民美食?
食物經常提醒我們國家這個概念的歷史,也扮演支撐國家意識形態的這個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的沉默悲歌:歐洲華工
為什麼我們對於歐洲華人的理解遠不及美國華人?
憑弔書之死亡的書店——讀《書樓弔堂:破曉》
真正重要的書,會帶給我們等同於這輩子的不同人生,所以在遇到那本無可取代的書之前,人會不斷尋覓。
在國家與社會的禁錮下,一場無處可逃的逃亡
這是一個描述著逃離的欲望與無法逃離之不可抗暴力間不斷拉扯的故事。
似魔似妖又似神的轉生──讀泉鏡花《掩眉之靈》
來自文明之都的境贊吉,在被靈異之力覆寫後,幻視到自己成為俎上之魚的模樣。
一位日籍同盟會會員,如何成為中日戰爭的根源?
你聽過「日本是中國革命之父」這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