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為什麼是作者的靈魂伴侶?──從書籍到市場,一位稱職編輯應該做的事

每位作者內心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有種熱情在當中。編輯的工作就是閱讀它。

李展鵬:澳門的歷史文化如此豐富,為何我們總是視而不見?

澳門的故事,訴說了一段獨特的殖民歷史,說明了一個現代賭城的特異經驗,展示了一種在兩岸社會獨一無二的文化風貌。

他用十四個筆名,書寫一個時代的香港──談煙斗文豪丘世文

他一生愛讀書,三十歲不到,就與陳冠中等合辦《號外》雜誌,曾以超過十個筆名發表文章。

許願井的迴響:外籍勞工渇望被聆聽的聲音,你聽見了嗎?

透過這些詩文,我們得以聽見外傭敘說自己的故事,並能一同思索生命的重要議題。

作為歷史書寫的政治文本:如何從本土觀點認識香港源流史?

「1925 年只要港英政府開放公民權,則香港有機會成為一個實質上的國族國家。」

帶著中港矛盾寫小說──讀陳曦靜《爆炸糖殺人事件及其他》

作者不僅通過實驗性的手法來白描生活,還以自己的聲音來訴說現代人的迷惘、分裂和孤獨感。

在本格與社會之間──讀陳浩基《13・67》

《13・67》由六個獨立的中篇本格推理故事組成,每一篇也跑強調謎團和邏輯趣味的路線,但六篇串連起來便是一幅完整的社會繪圖。

十九世紀以來中英間的交往,中國為何一再受挫?

中英兩國之間能對上眼的東西本就不多,以至於無法增進相互了解,而箇中原因是複雜的。

二戰時期,被日本控制的香港是什麼樣子?

被捲入二戰深感痛苦的,不僅是英國人等殖民地社會的統治者,一般百姓也是如此。

一個穿梭香港與南洋的家庭故事──讀《蔡瀾家族》

我們認識的蔡瀾,是位美食評論家,經常與女伴穿州過省介紹美食,說帶有口音的廣東話,肩上總帶著個黃色和尚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