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偷書狂──Stephen Blumberg
他到底有什麼能耐,可以偷遍三百多所圖書館和檔案館搜刮兩萬多本古籍珍本而沒被發現?
被遮蔽的真實:對中國的幻想如何左右了美國外交決策?
為什麼美國會覺得自己丟失了中國?
林立青:從美國勞工階級的掙扎,反思台灣的困境
本書讓我們理解一個在美國的勞工階級,甚至清楚寫出這些人的思緒和價值觀。
妳在人群裡辨視出我──讀《女孩們》
「在這個世界上,僅僅身為女孩,就足以防礙妳相信自己,這點我非常清楚。」
在人們信仰浮動的年代,為歐文・米尼祈禱
一個從小就長不高的人,終生孩童身材,但卻是一個超越身體有限性的小巨人。
平行時空的「美國隊長」──讀菲力普・羅斯收山之作
書名讓人想起希臘神話的復仇女神,同時它也有另一層意思:無法越過的難關。
「我們」是誰?──二十世紀美國人對自我的想像
美國在二戰後作為全球流行文化的領頭羊,其背後代表的美國人國族特色為何?
疫病眾生相:在發現治療法之前,公民與科學如何對抗愛滋病?
這本書不僅涉及醫療史,也涉及性別平權運動,更有許多鮮活的個人情感與回憶。
正邪之間的灰色之境──脫去英雄與叛徒外衣的張憲義
「我始終都沒有背叛蔣經國對核武政策的宣示,我背叛的是郝柏村的企圖心。」
讓自我與世界和解的可能──讀《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雖然臺灣普遍有著「親美」的傾向,但對於真正的美國人,我們實際上瞭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