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祭拜明朝將軍?滿洲人的祭神祭天典禮

葉高樹,《滿文《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臺北:秀威資訊,2018。

清朝的漢人知識分子間流傳一個謠言,滿洲皇帝在紫禁城偷偷祭拜一位明朝將軍,以及一位明朝皇帝的母親。故事的起源很早,康熙七年(1668)彭孫貽(1615-1673)在北京就聽聞康熙皇帝(1654-1722)迎接「鄧將軍神主」入宮,並且親自祭拜。

相傳鄧將軍曾在毛文龍(1546-1629,著名的明朝將領)麾下效力,他作戰勇猛,死後成為神靈。清朝的開國者努爾哈齊(1559-1626)起兵期間,在死生關頭曾尋求神靈庇佑,正是鄧將軍顯靈,方才脫難。此後滿洲人不忘鄧將軍的恩德,立廟祭拜。[1]

不僅如此,清朝皇帝還祭拜「萬曆媽媽」,也就是明朝萬曆皇帝(1563-1620)的母親孝定皇太后(1546-1614)。這同樣跟努爾哈齊有關,說的是他在一次戰役中被俘虜,多虧收買太監向太后說情後才獲釋。努爾哈齊為感念這份恩情,於是在「宮中祭萬曆太后」。[2]

這些在宮外流傳的言說版本很多,各家說法不盡相同。流亡日本的明朝遺民張斐(1635-1687)曾與水戶藩儒者大串元善交流,同樣提及鄧將軍的事蹟。張斐明確地說「鄧將軍名翊,江西人」,但時間變成嘉靖年間(1522-1566),祭拜的原因也從「顯靈救太祖」變成為了平息他的怨靈。按照張斐的說法,滿洲人建造了「堂子」專門供奉鄧將軍,[3]就跟萬曆媽媽一樣,兩位住在清宮的明鬼。

連年造訪北京的朝鮮使者同樣相信這個故事。朝鮮貢使是少數有機會走進宮裡,目睹「真實」的見證人。[4]康熙八年(1669),閔鼎重(1628-1692)說在早朝時刻,眾官咸集,正值天明未明之際,清朝皇帝卻拋下眾人「先往鄧廟」。[5]這種記述從康熙迄道光年間(1821-1850),不絕如縷。

朝鮮人大多採信前述的說法,畢竟有甚麼能比早朝更重要,且漢人官員不得隨行,只有滿洲人能夠參加?這必定牽涉某種不可告人的機密!

真是這麼一回事嗎?其實答案並不複雜,這都源自滿洲人的薩滿信仰。滿洲人入關前就信仰薩滿,祭祀時祝禱的薩滿通常是女性,她們穿著閃緞裙、腰鈴,手執神刀、手鼓,向天向神祭禱。清代宮廷的祭祀地點就是「堂子」(tangse),那個被想像成「鄧將軍廟」的滿洲祭儀執行地。

薩滿通常是女性,她們穿著閃緞裙、腰鈴,手執神刀、手鼓,向天向神祭禱。
堂子圖。

朝鮮使節眼中的「赴廟」其實是去堂子「祭天」,至於萬曆媽媽則是「祭神」典禮。根據《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祭神有朝夕的時間之別,朝祭神是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其中有專門求福,可以隨時祭拜的神明,名為「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在名間亦被稱作「佛多媽媽」。

根據清史大家孟森(1869-1938)的說法,「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就是「萬曆媽媽」,他表示:「此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即京師士大夫相傳之萬曆媽媽也。首為佛立,末為瑪瑪,疾讀之,略其中間,遂成萬曆媽媽之音。」[6]以訛傳訛,滿洲神祇化身明朝太后。

2018年,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葉高樹教授費時多年,譯註滿文本《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古代的朝鮮使者倘若能夠翻翻本書,相信必定豁然開朗,不再將黎明時分的祭天比附為安撫明朝將軍的亡靈,能夠更準確地看待眼前的謎團。

滿文《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譯註》鉅細靡遺地交代儀式的流程,詳載祝禱文、祭祀用品的圖樣,讀者可以把它當作是一本活動手冊,或是調查報告書。相信隨著本書的出版,我們將更接近「外人」無法接近的堂子,履及朝鮮使節與明遺民未曾造訪的土地上。


[1]彭孫貽,《客舍偶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頁12。

[2]張祖翼,《清朝社會的面影:清代野記》(臺北:新銳文創,2018),卷上,〈萬曆媽媽〉,頁61-62。

[3]張斐,《莽蒼園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張斐筆語〉,頁249。

[4]這方面首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研究,請參閱葛兆光,《想像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堂子或祀鄧將軍?正月初一所見之大清宮廷秘事〉,頁167-178。

[5]閔鼎重,《老峯燕行錄》,收入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校,2001),第22冊,頁340。

[6]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上冊,〈清代堂子所祀鄧將軍考〉,頁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