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鴻樹(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越來越多讀者買書以後就擱在書架上,時間久了反而變成「不讀書」。為何會有這種矛盾的現象呢?
英國小說家大衛・洛吉(David Lodge, 1935-)在一九七五年獲得霍桑登文學獎的小說《換位》(Changing Places)中,發明一種名為「奇恥大辱」(Humiliation)的遊戲,玩家需輪流說出自己沒讀過、但別人應該讀過的書名,有幾人讀過這本書就得幾分。故事裡英文系教授聚餐時在玩這個遊戲,有位教授舉手說:《哈姆雷特》,贏家馬上誕生!
英文教授沒讀過《哈姆雷特》,就像國文老師沒念過《論語》一樣荒唐。消息傳開沒幾天,這位教授就被解聘了。他的遭遇雖然很丟臉,卻令人同情。面對浩瀚書海,大家都有應該要讀卻未讀的書,給勇於承認的人按個讚吧!
不斷延後的「稍後再讀」
TBR 是英文 To Be Read 的縮寫(read 讀 /rɛd/),指實體或電子形式的「待讀之書」,很類似社交閱讀網站 Goodreads 的 To Read ,只不過 TBR 是指已擁有卻「擺在那兒等著讀」的書。
大多數讀者跟《換位》書中的那位教授一樣,待讀之書大都是以前學校規定的讀物,再加上平時購入的得獎或暢銷作品。閱讀頻率趕不上囤積書籍的速率,「待讀書堆」(TBR pile)逐漸成形,佔據書架或閱讀器的實體空間。經歷多次稍後再讀的延宕,閱讀熱情慢慢降溫,本來要讀的書就變成「不讀的書」。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的現象呢?
瀏覽習慣有決定性的影響。當代讀者花很多時間上網,常藉 Pocket、Instapaper、Evernote Clearly 等閱讀幫手儲存大量資訊(臉書也有類似功能),「稍後再讀」成為主要閱讀模式。近幾年購書管道更加便利多元,手機可隨時買書,許多經典作品甚至免費,於是「下載」的急迫性勝過「閱讀」的重要性。買了書「稍後再讀」成為共通的毛病。
為數可觀的「稍後再讀」網頁與 TBR 書堆,是很不同的負擔。網頁若無暇消化或失去參考價值,從 Pocket 中刪除就如清除紀錄般無感。可是,剛買的大塊頭電子書(如《發光體》)是很難隨興刪除的;學生時代就擺在書架上的《基督山恩仇記》,也會不忍順手丟入資源回收。清理待讀之書不像清空記憶體那麼簡單,畢竟書是有份量的,還是花錢買的。

消化不完的書單
當代閱讀已成為可分享的群體活動,Goodreads 的連結無所不在,「奇文共賞」容易產生消化不完的 TBR 。網路社群促使讀者尋找評價高的書加入 TBR,就如臉書「加入好友」般酷。無奈,閱讀熱情一旦退去,待讀之書很快就淪為名單底層的「點頭之交」。
待讀之書跟朋友一樣,也有受八卦影響的困擾。網路有許多無厘頭的「一顆星」評價,讀了以後易讓人心生偏見。另一個極端就是詳述書本內容的「五顆星」書評,讀完後就失去實際閱讀的動機,書到手後自然被放入 TBR 遺忘。閱讀的時間點也會造成擱置的現象。許多待讀書曾是學校讀物,長大後縱然有心把書看完,但想到當年老師的模樣,頓然失去重拾「課本」的雄心。忙碌的生活更讓人無暇消化書單。誰有空讀完八百多頁的《安娜・卡列妮娜》?念完著名的第一句後,還是看電影去吧。
待讀/不讀的心理學
TBR 容易引發「書讀不完」的負面情緒。根據耶魯心理學博士、小說家 Jennifer Lynn Barnes 指出,TBR 是「認知失調」的產物。當讀者從 TBR 選書來讀時,「為何選甲而不選乙」的衝突會讓潛意識改變認知,以求與行為一致(認知和諧)。因此,每次選書都會產生不利於「落選書」的想法。久而久之,待讀書越多,落選書也越多。這種現象說明為什麼有空讀書時,某些待讀書總是不會被挑中。
為了解決 TBR 所造成的「不讀書」問題,有人建議應徹底改變認知,丟掉 TBR,卸下「等待」的包袱。他們認為,不應強迫自己閱讀「以前」想讀的書。然而這個方法雖能求得「認知和諧」,但會錯過許多讀好書的機會。若每位讀者都抱持「不管過去」的心態,經典作品很快就會消失。
讓 TBR「敗部復活」最好的方式,就是降低待讀的數量,以減少認知失調。心理學家建議,可將 TBR 分類,每類的書籍自然減少,「落選書」就會變少。還要記得時常更換 TBR 的次序,以增加每本書出線的機會。另外,電影輔助閱讀也是普遍的解決方式。成功的改編電影能提升閱讀動機,看完電影會有「早知道就先讀書」的覺醒。加入讀書會或閱讀群組的讀者,可嘗試「TBR 閱讀挑戰」,訂定期限一起消化共通的 TBR,會有難得的成就感。
TBR 就像一堆沒做的功課,還不能資源回收。清完 TBR,才能順道心靈大掃除。只待一鼓作氣,快把書本打開。
六選一,抽空來讀吧!
□ 《咆哮山莊》:從小聽到大,的確值得一讀。
□ 《法國中尉的女人》:愛情小說首選。
□ 《紐約三部曲》:文青必讀。
□ 《贖罪》:比電影還精采。
□ 《雲圖》:真的很棒。
□ 《One Day》:剛出版時倫敦地鐵人手一冊,是有原因的。
本文摘自立緒文化《船長徹夜未眠:當代歐美文學的閱讀進行式》在出版量急遽膨脹、電子載具可輕易大量存取的年代,「讀書」這件事反而日益艱難。 本書針對一般讀者所寫的主題式文學評論, 避開艱深的文學論述,文字精簡而不失深度, 為讀者引介當代歐美文學新作與相關中文譯作, 包含當代作家介紹、作品點評, 以及當代文學與出版議題討論。 讀書,讀人,也解讀文壇局勢。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婦女、非白人族群以及庶民的帝國經驗──《大英帝國的經驗》 - 2018-08-19
- 朝麥地那前進──對伊斯蘭民主的追尋 - 2018-08-12
- 政教分離是民主政府的前提?從美國經驗反思伊斯蘭教的世俗化之路 - 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