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的樹,他的名字叫德意志
一棵老橡樹孤伶伶地站立在平原中央。樹冠幾經暴風雨已不復存在,枝葉卻依然繁茂,讓前來歇息的牧人得以照看吃草的群羊。
在這幅浪漫主義的田園景象中,孤獨的樹就是德意志,只待晨光驅走黯淡的昨日,德國便獲得重生。
極度混亂的年代,德國人為什麼接受了希特勒?——《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為什麼希特勒能獲取德國人當時普遍的信賴?為什麼德國人會接受納粹政權?這是個永不過時的議題。
「統一」比「分裂」更讓人不安——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人難以適應的新生活
兩德統一對柏林城來說,是正確的選擇嗎?
我追捕過艾希曼!──寫下歷史的納粹獵人行動
「這將是史上頭一遭,猶太人自己審判殺害族人的兇手。」摩薩德的頭頭這麼說道。
「希特勒對德國難道沒有貢獻嗎?」——這些年,德意志在歷史與記憶間的掙扎
德國在戰爭的前、中、後所遭逢的困境與劫難,分別為何?
生命是什麼?──德意志心靈的自然想像
最危險的世界觀便是未曾審視世界的世界觀。我們是否身處楚門世界而不知?
永遠的異議人士:為希特勒下註腳的男人(下)
歷史省思背後的自我省思,使得他的著作具有旁人無法企及的強度與力量。
永遠的異議人士:為希特勒下註解的男人(上)
他不僅寫出了德國歷史,他自身就因為德國歷史而深受磨難。
他向德國人解釋德國:以春秋之筆記錄世界的記者哈夫納
哈夫納憑藉著犀利和原創的觀點,逐漸在德國新聞界建立超然的地位。
除去英雄或妖魔的外衣,我們該如何認識獨裁者希特勒?
作為獨裁者希特勒到底特殊在哪?納粹政權為何獨一無二?
從俾斯麥的創建到希特勒的毀滅,德意志國是否一去不復返?
德意志國「以三場戰爭做為序幕,然後以兩場駭人聽聞的世界大戰收尾」。
良知就是他心中的尺度:哈夫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下)
隨著哈夫納的去世,德國不但失去了最嚴厲的批判者,同時也失去了最聰明的捍衛者。
良知就是他心中的尺度:哈夫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上)
哈夫納的生平充滿傳奇性,二十世紀的德國史幾乎等同他個人的歷史。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