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俊智
對於臺灣的讀者而言,肯定對於毛澤東這號歷史人物耳熟能詳,在臺灣的教科書中,每當提到毛澤東,總脫離不了大躍進或者文化大革命。我們都知道毛澤東的掌權為中國帶來顛覆性的影響,殊不知,除了政治上的震盪外,在其統治下,中國的環境也承受了不可逆的生態浩劫。
Judith Shapiro 所撰寫的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2001)中,作者描繪了毛澤東時代下的政治運動,如何改變了當代中國的環境。作者試著透過毛澤東當時的名言「人定勝天」,來分析這句名言對於當初的環境以及人民有著如何的影響、自然與人民的關係如何改變,而「人定勝天」這句話又如何改變了人民看待自然。毛澤東藉由發動各種運動來完成其治國的目標,而這些運動卻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作者依照年代演進,將這段時期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政治鎮壓、烏托邦的迫切需求、教條形式主義與強迫遷徙。政治鎮壓部分聚焦在與毛澤東持有不同意見的科學家們,作者以人口學家馬寅初和水力工程師黃萬里為例,前者出版的《新人口論》指出中國人口成長過於迅速,將會為國家帶來危機,此論點與毛澤東主張的「人多力量大」完全相反;後者則是堅決反對建造黃河三門峽水壩,認為此工程將為中國帶來環境的破壞,但在當時,盛傳「聖人出,黃河清」的言論下,其意見並沒有被採納。不意外的,這兩位學者遭受到政府打壓,但諷刺的是,這兩位學者當時對於環境的預言,都在未來一一實現。
第二階段則描寫了大躍進運動下,毛澤東為了在短時間內實現共產黨的理想並且超英趕美,砍伐大量林木來煉鋼。其結果讀者可能都知道,除了森林被大量砍伐之外,煉出了一堆廢鐵不說,許多農地荒廢,最後造成了大規模的饑荒。在經歷大量人口死亡的災難之後,為了提高農作產量,毛澤東喊出了「以糧為綱」的口號,呼籲全國人民開闢荒地並向湖要糧,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洞庭湖在圍湖造田口號下,導致其面積減小,後續更衍生出各種旱澇災害。後續的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提出「農業學大寨」,要求全國人民學習大寨村的精神,遵守共產黨的教條要求,在農餘時間改造險惡的自然環境、興築水利工程,藉以提高農作產量。
最後一個階段,在毛澤東的指導下,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其強迫大量的青年下鄉,並認為下鄉能夠帶給人民革命般的經驗。全國開始「三線」建設,作者以四川礦產資源豐富的攀枝花市為例,其被選定為鋼鐵基地,生產大量的鋼鐵,但是在缺少污染防治的概念下,在生產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重金屬與空氣污染。下鄉的另外一個重要據點則是位於雲南,具有熱帶雨林氣候的西雙版納,中國共產黨當時礙於國際情勢,無法進口橡膠,便利用下鄉運動,遷徙大量漢族年輕人到西雙版納,砍伐在地大量的原生雨林,改栽種橡膠提供國內需求,此運動除了造成生態浩劫,也使得當地的少數民族生活受到威脅。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作者提供了大量且豐富的史料來佐證她的論點,包括訪談、報紙、海報或照片等等,許多的歷史事件在她的筆觸下顯得歷歷在目。她詳實地描繪了一般中國民眾,在那段時間,受到毛澤東教條主義的統治,如何實踐這樣的教條主義信念,並在毛澤東支持下試著征服自然。人民和環境,同時都是被壓迫的主體,人民被強迫下鄉、提供額外勞動力去「征服」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成功動員了群眾,完成了自身的政治目標,但後果卻是饑荒以及不可復的環境浩劫。
在書的最後,作者也提到,要理解一個國家的環境問題,從過去的歷史發展經驗中可以略知一二。現在,中國要解決自身的環境問題,最主要還是得面對體制上的問題,意即民主。這並不表示民主的國家便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而是在民主的體制下,各種資訊較為透明,人民也有一定的權力能夠表達自身訴求。相對地,在制定環境政策時,也才能更為全面的思考,怎樣才是對環境較為友善的方式。

作者在書中曾試著比較中國傳統哲學對於毛澤東思想的影響,她舉了儒家、道家與佛教對於環境的看法。她認為儒家的自然觀跟毛澤東的思想連結最深,但在書中,卻又常提到毛澤東的思想是拒斥中國傳統以及西方科學的。再者,她提到儒家的自然觀是妥善地運用自然、遵循自然秩序,若是如此,為什麼毛澤東的各種運動卻嚴重破壞了環境。甚至,作者在書中還提到毛澤東自詡為法家,也不避諱地承認自己很崇拜秦始皇。作者認為毛的思想源自中國古代的環境觀,但毛澤東的「人定勝天」與中國傳統哲學應該如何更好地連結、解釋,是這本書美中不足的一個部分。
不可諱言地,環境研究並無法自外於政治或國家,其在過程中都是互相鑲嵌的,這本書便給了最好的例子。總而言之,作者提供了相當細緻的中國環境史觀察,儘管多數人可能都多少知悉中國的環境問題,但作者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帶著讀者從毛澤東的時代去窺探中國的環境發展,並藉此反思當代的環境問題。
作者簡介:生於南投的鄉下小孩,本來以為上臺北念書已經離家夠遠的了,現在卻在美國費城就學。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婦女、非白人族群以及庶民的帝國經驗──《大英帝國的經驗》 - 2018-08-19
- 朝麥地那前進──對伊斯蘭民主的追尋 - 2018-08-12
- 政教分離是民主政府的前提?從美國經驗反思伊斯蘭教的世俗化之路 - 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