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由此去:我正式宣布,臨時政府已經不存在!──一場快速、沒有流血,令整個彼得格勒都喝醉的暴動
作者: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不斷革命論
托洛茨基在一九〇五年十月革命期間與帕爾烏斯(А. Л. Парвус)一起提出「不斷革命論」,十二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寫《總結與前瞻》(一九〇六年)發揮這個理論。一九二九年流亡土耳其時寫了《不斷革命論》,一九三〇年在柏林出版,這個理論也是批判史達林「一國社會主義」的基礎。托洛茨基在該書初版序言中指出不斷革命論包含三個方面:
(一)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一九〇五年,甚至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前夕,多數人(含布黨成員)仍固守著民主革命的成果,認為俄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革命局限在資產階級革命範圍內,任務是召開立憲會議,發展資本主義和實現政治自由和民主,此需經過漫長的時期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不斷革命論則指出落後國家只有經過無產階級專政才能走向民主制。
(二)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指在長時期的內部鬥爭之中,造成社會關係不斷地除舊換新;經濟、技術、科學、家庭、風俗習慣等各方面都將不斷發生變化,需要進行長時期的改造工作,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
(三)社會主義革命的國際性。社會主義革命從一國基礎上開始,其維持無產階級革命只能是暫時的狀況。在孤立的無產階級專政下,會被必然產生的內外矛盾所葬送。擺脫這種狀況,只有在一些先進國家的無產階級獲得勝利後才有可能,即一國的革命並非獨立的整體:它只是國際鏈條中的一個環節。所以從一國革命到國際革命是一個不斷的過程。

一九二〇年代托洛茨基與史達林的爭論,主要就是圍繞在「不斷革命論」和「一國社會主義論」的問題上。
十月革命後,托洛茨基一直把希望寄託在西方的革命上,他的不斷革命論就是世界革命,而一國社會主義是與西方隔絕。托洛茨基為世界革命努力不懈,其浩繁的著作幾乎都是在闡述不斷革命理論,他的革命理論似乎預示了蘇聯的解體。托洛茨基在〈一國建立社會主義嗎?〉(為《俄國革命史》一書的附錄)一文中提及:
不論俄國革命向前躍進得多麼遠,它對世界革命的依賴性沒有消除,甚至沒有減少。
他視史達林統治之下的蘇聯具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雙重性質,在丹麥演講「十月革命的意義」(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時說:
無論孤立的工人國家的經濟成績如何大,一國社會主義的綱領終歸是小資產階級的烏托邦。
二戰後的蘇聯是個超級強國,唯有它能與美國對峙,其附庸東歐諸國也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蘇聯不再是一國社會主義了,但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仍與西方隔絕,範圍擴大為多國但實質未變動,依舊非世界革命。
托洛茨基寫於一九三六年八月的《被背叛的革命;蘇聯的現狀及其前途》也是闡述不斷革命理論的著作。他指出,蘇聯乃是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中間一個矛盾的社會,嚴厲批判史達林將權力集中在一人身上,實行官僚主義,蘇聯的官僚濫用權力,是社會上唯一享受特權和發號施令的階層,官僚摧毀了蘇維埃民主,背叛了革命,也背棄了國際革命。指出蘇聯的前途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工人必須打倒官僚,只有革命力量才能剷除官僚。托洛茨基等待的革命始終沒有出現。第二種是資本主義在蘇聯的復辟,謂:
官僚專政之倒台,如果不是新的社會主義政權來代替的話,那一定是迴轉到資本主義關係。
這正是今日俄羅斯的寫照。
一生不斷從事革命的鬥士
托洛茨基十八歲時在敖德薩開始參與革命活動,不久於一八九八年一月被捕入獄,從此過著革命、入獄和流亡的生活。在沙皇政府時期,托洛茨基二次入獄,被關四年;被流放西伯利亞二次達二年之久,兩次都未期滿(第一次四年,第二次為終身)就成功地逃脫;流亡國外二次,在歐美諸國過了十二年,期間也入獄二次。無論是入獄、流放或流亡期間,托洛茨基不間斷地閱讀大量資料、為報紙撰稿、演講、寫作和參與革命活動。
十月革命成功了,布黨完全獲得政權,托洛茨基得到列寧的信任與重用,但列寧在一九二三年三月中風後完全失去工作能力,黨中央形成以史達林、季諾維也夫、卡米涅夫為首的多數派,和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反對派」。
十月八日,托洛茨基寫信給黨中央委員會,指責黨內缺乏民主與官僚化。一九二四年一月十四至十五日,黨中央委員會開會,會中譴責托洛茨基的反黨派別活動,其使黨的統一遭受打擊。同月二十一日,列寧逝世,托洛茨基於四月出版《論列寧》一書,文中表達尊敬列寧之外,也提及與列寧對某些事產生分歧的原因,令人感到作者刻意標榜自己。
《十月的教訓》於一九二四年九月出版,印刷量為五千冊,很快便銷售一空,正當大家熱烈討論時,有消息指它被禁了。文中大量引用列寧之語,這是托洛茨基從本書開始與其後的著作大量引用列寧之語,證明自己的觀點與列寧的一致。
《十月的教訓》亦指出季諾維也夫和卡米涅夫反對列寧提出的武裝起義,甚而將起義日期公布在報紙上,舊事重提令人覺得托洛茨基別有用心;藉由一九二三年保加利亞和德國起義的失敗,暗指第三國際(又稱共產國際,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主席季諾維也夫領導不力;雖未直接點名史達林,但「同志們」有時是指史達林、季諾維也夫、卡米涅夫及其他黨內領導人;文中又強調自己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都被看作打擊別人和具有接班動機的野心,引起黨內強烈的反應。
一九二四年十月十八日,卡米涅夫率先發表文章批判托洛茨基的言論,其後史達林十一月十九日發表演說跟進,其後至次年一月,多人著文或發表演說指責托洛茨基,引發著名的「列寧主義還是托洛茨基主義?」爭論。
史達林在一九二四年四月一場演講中,還支持一國無法建設社會主義的看法,到了年底批判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時,開始改變了自己的觀點。然而正式開啟一國社會主義的爭論是在一九二五年底,此時的季諾維也夫和卡米涅夫反對史達林的一國社會主義,改與托洛茨基聯合成為「新反對派」,經過一連串鬥爭後,勝利者唯有史達林。
個人與家族悲慘的結局
托洛茨基堅持不斷革命論,反對一國能建立社會主義,批判史達林極權統治,其代價是:先是被解除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的職務(一九二五年一月),接著被開除黨籍(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再來是被流放到阿拉木圖(一九二八年一月),最後被判驅逐國境而三度流亡國外。
第一站抵達土耳其(一九二九年二月),其後輾轉至丹麥(一九三二年十月)、法國(一九三三年冬)、挪威(一九三五年六月),至一九三七年一月抵達墨西哥,之後定居於此,直至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日在自宅裡被人用冰鎬鑿入後腦,隔日身亡,留下未完成的《史達林評傳》。這起凶殺案與史達林的指派有關。

流亡國外期間,史達林於一九三二年二月褫奪托洛茨基和他第二個妻子謝多娃、兒子謝多夫、女兒齊娜伊達的蘇聯公民權。在此之前,齊娜伊達被允許出國與父親見面,後來前往德國治療肺結核病,治癒後欲回蘇聯而不得。史達林又要求德國政府驅逐她,迫使她選擇自殺身亡(一九三三年),她前後兩個丈夫都死於大整肅(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七年)。
托洛茨基的第一位妻子索科洛夫斯卡雅死於西伯利亞的集中營(一九三五年),留在蘇聯的兒子謝爾蓋也死在集中營裡(一九三七年);另一個兒子謝多夫跟隨著他,是他的得力助手,卻在巴黎一家醫院做盲腸炎手術時離奇死亡(一九三八年)。
托洛茨基的配偶和子女沒有被史達林追殺的是:留在蘇聯的次女妮娜,死於肺結核病(一九二八年),她的丈夫死於大整肅(一九三七年);一九〇三年再婚的妻子謝多娃,她在一九六〇年離開墨西哥遷居巴黎,兩年後去世。
即使被驅逐出境身處異國不安定的生活當中,托洛茨基仍然不停地從事寫作闡述其革命理想,留下來的著作只能以浩繁二字形容。由史達林控制的第三國際並非托洛茨基實行不斷革命理想的國際共產機構,於是在一九三八年九月於巴黎成立「第四國際」(又稱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他為第四國際成立大會所做的英文講詞,在十月的紐約「社會主義工人黨」大會上播出,提到: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令勞動者和被剝削者獲得全面的物質解放和精神解放。
第四國際於二〇一〇年二月在比利時召開第十六次世界大會,有六十個國家代表參與,其對世界有一定的影響力。
托洛茨基在一九四〇年二月二十七日寫的遺囑中說,終其一生,在十七八歲以後四十三年的自覺生命中,一直保持是個革命者,對於人類共產主義前途的信念,愈是年長、愈是堅定。遺囑最後寫道:
人生是美麗的。讓未來的一代清除所有的邪惡、壓迫和暴力,盡情地享受人生吧。
這是他的理想,就以這句話為本文畫上休止符。
本文收錄於網路與書出版《十月的教訓》,原標題:一九一七俄國革命與一生不斷革命的鬥士托洛茨基俄國革命最重要的領導者, 除了列寧之外,便是托勒茨基。 十月初他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 帶領軍隊推翻臨時政府。 他在《十月的教訓》寫下十月革命的經驗, 說明政變的準備工作 和政變本身的第一手資料, 總結了革命的危機與決勝關鍵。 這本篇幅不長的著作, 是理解布爾什維克和俄國革命史的精華之作; 對今天的勞動階級、社運分子和社會主義者仍是深具啟發的作品。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這是沙皇的俄羅斯,也是商人、農奴與乞丐的俄羅斯──《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 2018-03-11
- 巫毓荃:是誰定義了我們的精神疾病? - 2018-03-10
- 鄭維中:跳脫國族歷史的框架,重新認識亞洲的海洋與臺灣 - 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