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進化論:人類如何走到今天?

曾在網路上看過一個頗為逗趣的互動。某人公開抱怨,這是個缺乏神奇魔法的無聊世界;而有人深感不以為然地回應:「利用動物屍體讓一堆金屬在天上飛,直昇機就是相當神奇的事物了。」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後,確實包含了許多會讓一、兩個世紀之前的人類,難免會感到驚訝的科技發展。就像直昇機的誕生,有賴人類煉鐵技術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機械引擎能運作出任何動物都無法產出的動力,以及擁有了利用石油的化學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人類渴望征服天空的想法,最終讓這些結果結合在一起。直昇機是人類數千年來知識發展的登峰造極之作,即便不是所謂的魔法,其存在也如同魔法般神奇了。

另一方面,追尋直昇機的發展過程,也可讓我們拼湊出科技史的一大趨勢:需求有時並未刺激發明,反而是先有發明才會刺激需求。就以石油的運用來說,並非一開始畫好直昇機的設計圖後,接著才開始尋找石油;而是在知曉石油的特質後,才在這項物質上看到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換言之,許多發明的出現在有些時候更是充滿了無意之舉,遠超出發明者原先所能想像。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How We Ge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便從更多的歷史案例,講述人類的科技成果是如何在數個世代之間,匯集眾多趨勢後,再帶點意外性地走到今日。本書從兩個理論觀察歷史,其一是所謂的「蜂鳥效應」,另一則是「長境頭」視野。蜂鳥效應取名自蜂鳥的演化史,因為開花植物演化出花粉後,意外地誘使蜂鳥改變身體結構,發展出獨一無二的飛行模式。用來類比人類世界,意指許多事物出現後,發生了遠超出發明者原先所預期的效應。作者也特別強調,蜂鳥效應絕對不同於蝴蝶效應,因為前者可找出相當明確的因果關係,而後者並非如此。另一方面,因為各事物的因果關係牽連甚廣,有必要從相當多元、不同層級的眼界著手觀察,這也就是「長鏡頭」的基本理念。在這兩項主要理論下,本書挑選出了「玻璃」、「製冷」、「聲音」、「乾淨」、「時間」和「光」這六大主題。

在以「玻璃」為主題的第一章中,本書先是提醒讀者,人類能使用玻璃的前提在於,這種由矽原子組成的物體,擁有阻礙部分光線、以及彎曲光線的物理特特。到了古羅馬帝國時期,發展出人工製造玻璃的技術,從而不再需要被動等待自然界的意外產出,也能依照不同需求打造不同樣式,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西元2世紀的古羅馬玻璃容器。來源:https://goo.gl/zT8Ih7

在中世紀的修道院中,人們利用玻璃的折射效果,放大書上字體以便閱讀,可說是眼鏡的前身。但真正促使人類大量專研鏡片效果的契機,一直要到古騰堡的印刷機廣為流傳後。因為大量書籍問世,才讓更多人意識到佩戴眼鏡有其必要性,進而刺激眼鏡工業興起,甚至是更專業的光學知識。接下來的發展就如同許多人所知,各種形式的鏡片讓人類看到肉眼所無法捕捉的微生物世界,或是遠在數光年之外的天體。

將觀察視野放大,便不難發現印刷術的出現可不是讓書籍更廣為流通而已,在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等領域上,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就像本書如此解釋:「古騰堡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以比較不為人所熟悉的另一種方式推進了科學;它擴大了鏡片設計的可能性,擴大了玻璃本身的用途。」凡此種種,想必遠超出古騰堡原先所能預料。

繪製於15世紀上半葉的肖像畫,畫中人物利用眼鏡幫助閱讀。來源:https://goo.gl/D52fDd

隨著人類擴大對玻璃的研究,隨後也投注更多心力尋找其它用途。19 世紀英國的科學家威爾斯(H. G. Wells),為了改良測量儀器,率先製造二十餘公尺的玻璃纖維。在高溫下快速拉扯製成的玻璃纖維,擁有近乎鋼絲的驚人強度,與印象中易碎的特質截然不同。到了下個世紀,頭盔、衣料、電路板,乃至於飛機外殼都混入了玻璃纖維。透明的波離纖維更被當作是傳送光學訊號的重要媒介,從而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阻礙。

除了科技發展,大量使用玻璃更改變了人類的自我觀念。鏡子乃是一片在玻璃背後鍍了汞混合物的物件,因為此物,使人類得以更仔細地看到自己,進而深入自我內心世界。在文藝復興時期大量出現的自畫像與肖像畫,代表的是人類使用鏡子後,越來越明確的自我價值觀,「那之後不久,歐洲人的意識出現一根本性的改變,從此以自我為中心定位自己,且這一改變的影響將波及全世界(至今仍餘波盪漾)」。

在其它五個章節中,讀者都可以見到類似於此,充滿奇特過程的歷史故事。人類對於「製冷」的追求,創造出更遼闊的生活範圍與食物選擇;對於「聲音」的迷戀,讓我們不只要求放大聲音,也要能夠紀錄重現;對於「光」的渴望,改變了人類的世界觀以及生理時鐘。各種預料之外的發展充斥歷史。

熟稔電玩遊戲的人應該都會知道《文明帝國》這款著名遊戲。在遊戲中,玩家扮演某個文明的領導者,決定未來的科技發展進程。如果你希望在遊戲中擁有太空設備,必須先取得多項前導科技,例如弓箭、文官系統、哲學、光學、考古學等,到了最後才能研發阿波羅計畫,「超越時代的發明」壓根不在《文明帝國》的機制中。本書所解釋的人類文明發展史,顯而易見地和《文明帝國》的遊戲機制相當雷同:人類的科技文明有賴許多前導性觀念與技術,而且彼此間往往都有可解釋的因果邏輯,觀看的視野越大越是如此。

《文明帝國5》的遊戲封面,「人類的科技文明有賴許多前導性觀念與技術」是本遊戲的重要機制。Photo Credit: 2K Games,來源:https://goo.gl/voxJW2。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雖相當強調知識的累積與演進,卻並未否定所謂的天才。在結尾處用了一個頗浪漫的辭彙形容他們:「時光旅行者」。作者用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艾妲・拜倫(Ada Byron)為例,指出當大多數人對於電腦的想像仍停留在機械式工作時,她已經預想出可參與藝術創作的電腦。不過她的構思遠超過當時的技術水準,根本無法實現。

艾妲的構思確實相當了不起,但本書也指出,她自幼受到的數學教育,以及沉浸在浪漫主義的歲月,同為重要的時空背景。艾妲以及眾多天才的特別之處在於,勇於「在他們所屬的正式領域的邊緣奮鬥,或在大不相同的諸學科的交會點上奮鬥」。認識大時代的樣貌,並不會讓天才的獨特性一彼勾銷,反而可以豐富後人對他們的認識與理解。

艾妲‧拜倫畫像,對於電腦功能的想像遠超過當時科技。
來源:https://goo.gl/Iq5Oyw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許多案例,點出了「好奇」是人類的共同天性。每個世代都以程度不一、間接或直接的力量,共同打造了這個世界。而所謂的天才,其實就是將自己的好奇心發揮至最大可能性,並善於運用潮流的人。至於未來還會有何發展,雖然有跡可循,但無法精確預測,像《文明帝國》那般明確的科技樹終究只是遊戲設定。少數可確定的是,必定還有更多驚奇等著我們,屆時更大的問題或許會是在於,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駕馭新技術。

王健安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王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