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書籍是知識的化身,引經據典往往能增加話語的可信度。然而,應該如何檢查知識的「真假」,確信他人高舉的說法可信。《》自出版以來,頗受讀者歡迎,近來又逢社會議題,備受關注。作者黃庭頎接受過嚴謹的文字學訓練,指出書中嚴重的謬誤。閱讀本文,我們需留心作者如何舉證、論述,點出《》的問題;同時,更期盼藉此與讀者一起反思:(一)作者因為運用許多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以此作為分析工具,快速地找出問題。(二)基礎研究的推進速度難以一日千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一言以蔽之,這「慢活」才能出此「快功」。學術界的討論與共識,與坊間出版物的落差,透過本文的討論,清晰可見。倘若知識是一頭「怪獸」,那麼過去百年的「累積」就是對抗這頭猛獸的武器吧!而書評則是檢驗武器是否堅韌耐用的最佳方式。《》只是一例,凸顯的不是學院內外的落差,而是當今社會仍欠缺足夠的武器與檢測儀,馴化知識。本文試圖討論的是《》,但更令人啟發的是,這提醒我們,引經據典的言說,永遠值得推敲再三。 《》作者廖文豪的回應由此去:回應黃庭頎〈說解文字的科幻小說《漢字樹》〉一文
作者:黃庭頎(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研究)
廖文豪的《》是2012年由遠流出版社發行,全套五冊,目前已全數出畢。由於本書頗受讀者喜愛,銷量不錯,加上近日又得知名作家引用,[1]一時之間聲名大噪,影響廣泛。
事實上,雖然社會大眾對文字起源與發展充滿興趣,但仍有不少人視文字學為畏途,即便是較親近文字的藝術創作者或中文研究者,也不免抱持這種想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近百年來隨著甲骨、金文、簡帛文獻的大量出土,《說文解字》原本定於一尊的解釋遭到推翻,許多文字的起源與發展需重新認識,因此學者紛紛就自身研究成果提出不同見解,一時之間學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所以當一位不曾受過專業訓練的讀者想瞭解文字本義時,往往發現各家學者說法都不相同,令人無所適從,進而認為文字學是一門艱深難解的學問。正因如此,本書對文字看似系統性的整理與分類,不但讓讀者感到較易入門,更能提高閱讀興趣。
然而,拜讀廖文豪的大作後,卻發現此中存在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不少說法甚至違背了文字學基本常識。若讀者視之為真,或是用以推薦、教學,恐怕會有掩蓋事實、誤人子弟之虞。下文將陳述《漢字樹》對漢字發展的錯誤認知,適度引述各集出現的問題說法,並利用目前已有共識的文字說解予以釐清。
不識文字流變,誤歸相同字根
本書作者在第一集的簡介提到,他憑藉自己的理工背景,試圖「引入電腦強大的彙編整理能力,有系統地梳理漢字的構件,找出解釋力更強的說法」,並表明本系列作品是「打破部首的限制,根據漢字構件之間的關係,重新建立樹狀圖,也讓中文的使用者、學習者有了一種新的觀看角度與認知空間。」
從這些敘述看來,作者顯然打算突破過去部首的限制,提供一種新的理論依據,來釐清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以達到「系統地梳理漢字構件」的目的。在許多標榜這本書獨特性的文宣中,也經常引用著名的「漢字樹」圖片進行宣傳(如下圖),儼然是一門相當「科學」的分類法。
其實類似這種重新將文字分類的工作,古人早已嘗試過,例如漢代劉熙的《釋名》就試圖用聲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詞互相解釋,想推得每一個詞的詞源。古人會採用此種方法,大概也是因為發現這樣認識文字較有系統,更容易記憶理解,但為了全面做出分析,就不免穿鑿附會,而《》的問題大約也是如此。
很多文字的楷書形體看起來似乎使用了同一個部首或部件,但回溯到甲骨、金文時卻不是這麼一回事,而不夠清楚文字演變歷程的人容易全部混同,再單憑自己的意志任意分類歸納。這不僅無法幫助讀者真正認識文字的發展,還有可能產生錯誤認知,誤以為沒有關係的幾個字是屬於同一體系的。
舉例來說,第一集第二章「人的姿態變化」中,有一類「跪坐的人-面對面的人」共收錄了卯、柳、留、貿、聊、昴、劉、卬、迎等字。(頁 71-73)姑且不論貿、聊、卬、迎除小篆以外,根本不見古文字字形,柳、貿、聊和卯也只有單純的聲音關係,詞義方面並無關聯,而卬、迎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和前面諸字屬於同一體系。至於「卯」字的構形雖未有定論,不過在甲骨文中是指宰殺犧牲的一種方法,絕非書中所謂「即將分離或剛會面的兩個人」。(頁 71)
在這些字中,卯和留、劉的關係確實比較密切,「卯」在甲骨文中除了表示宰殺,也有表示人名和地名,後來「卯」被借為地支名使用後,金文就增加田旁作「留」有表示人名、停留等意思,而後來再增加「金」旁作「鎦」來表示宰殺義。《說文解字》有「鎦」無「劉」,文字學家認為兩者是異體字關係,而「劉」後來主要表示姓氏。
再舉一例,第一集「黃」的衍生字下共收錄黃、革、勒、皮、堇、勤、艱、難、攤、歎、僅、謹、饉、覲、漢、廣、擴等字(頁 178-183),而在這些文字中作者混同了三個不同系列,分別是:革、勒、皮;黃、廣、擴;堇、勤、艱、難、攤、歎、僅、謹、饉、覲、漢。先談前者,金文革、勒常有通用現象,皮的本義為用手剝取獸皮,所以三者放在同一系列是可以接受的。至於「黃」的本義並非表示人身上的皮,而是指胸肚鼓脹、身材矮短的殘廢人,這種人在古代被稱為「尪」,每當遇到旱災時就會被焚燒用以求雨。
「」」字的構形本義也指這件事,甲骨文作「
」」形,描繪尪人被放置在火上焚燒,向上張口之形,表示旱災。黃跟堇的詞義雖然有部分重疊,但指涉內容不同,「黃」指尪人本身,而「
(堇)」是指涉需要使用尪人的災難。正因如此,兩者所衍生出來的文字也不能輕易視為同一體系,「黃」與「廣」是聲音關係,「廣」與「擴」也是如此。
至於「(堇)」的發展更為複雜,原來的漢、難、艱、攤、歎等字的「
」」形下部,是「大形加火形」這部分筆劃的變形,如秦漢文字「漢」寫作
,與早期「
」字形中下半形體也不同。在《說文》篆字系統中「漢」、「難」還是从「堇」,這點倒是與古文字和秦漢文字資料是相合的。另一者是「堇」,勤、僅、謹、饉、覲等字則是因為聲音關係才納入同一體系。
從上述二例可以看出,作者對文字流變的認識相對淺薄,缺乏辨別相似部件或部首的能力,而此問題在五冊《漢字樹》中所在多有。若是真正追求「科學」而「系統」的分類,那就應該更細緻的注意到相同部件背後差異,而這棵漢字樹畫出來也不會只有單單一、二層的枝葉,會是一個更龐大、更多層次的生態系統。
不夠重視聲符,單憑會意曲解
過去我們都學過,漢字造字的六書原則包含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漢字比例以形聲字最高,而形聲字往往是由一個聲符和一個形符組成,這個聲符主要有記錄聲音的功能,像是「河」字的「可」是記錄「河」的聲音,但沒有傳達「可」的意義。本書在分析文字時雖然也有提到聲符概念,但並未視為分類文字的標準,而是一律將所有部件都視為有意義的形符,再憑自己的聯想進行說明,如此一來,不僅偏離了文字真正的本義,反而容易落入「望文生義」的陷阱之中。
舉例來說,第一集提到的「妃」字,作者說:「甲骨文、金文都是在描繪一個能生育嬰孩的女人。」又說:「到了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文字產生變革, 改成 ,在這裡,巳變成了己,似乎藉此來宣告妃就是君王自「己」的「女」人。」
其實作者所謂的「妃」跟生育嬰孩沒有關係,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寫成「 」,象一男一女跪坐,表示一對、配偶的意思,在商代是指人牲,目前學者有的認為是「妃」,也有認為是「配」,尚無明確定論。其中男子跪坐的形體,現今楷書應該寫成「卩」,但為什麼小篆的「妃」字從「己」呢?根據《說文解字》的說法,「己」是「妃」字的聲符,兩者在古代發音相近,所以原本表意的「卩」大概因此逐漸變成「己」。
現在我們看到「妃」字,可能馬上就聯想到皇帝的配偶為「妃子」,那為什麼皇帝配偶會有這種稱呼?自然是因為「妃」本來就有表示配偶、匹配的意思。雖然目前學界對此說法還有一些不同聲音,但相比之下,《漢字樹》的解釋除了毫無根據之外,也沒有產生便於記憶的作用,與其將「妃」分析成君王自「己」的「女」人,還不如直接記住甲骨文「妃」的本義就是代表配偶、一對。
再舉一例,第四集第一章「房屋」下收錄了向、尚、堂、當、敞等字。「向」的確是與房屋有關,不過內從「口」,並非作者所謂「一棟大門口朝外的房子」,而是表示在屋子裡用口發出聲音,是「響」的初文,後來被假借為方向。
尚、堂最初的造型都是「冂」,表示高出地面之形,相反的「凵」則表示坎陷之形,後來金文在「冂」上增「八」、「口」形為飾筆,形成「尚」字。如同作者所說,以「尚」為聲符的衍生字相當多,如:當、堂、敞、賞、裳、躺……。其中「堂」表示高於地面的堂基,顯然保留了「冂」的本義。
至於其他諸字僅只是聲音相近的關係,尤其是作者舉出的「當」和「敞」字,無論從古文字還是傳世文獻的用法來看,都沒有和房屋有關的詞義,因此作者若是清楚「聲符」作為分類標準的意義,就不應該獨獨舉出「當」、「敞」二字,更毋須將之放在房屋類之下。
從本系列作品看來,作者並非不了解「聲符」在漢字流變過程中的功能,只不過在作分類時拋棄了這項標準,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因為在討論文字演變時,除了形體的變化、詞義的演變之外,聲音關係不僅不應忽視而且更需注重,如同前文所說,漢字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形聲字,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文字關係是維繫於聲音。若是無視文字的聲音關係,那麼只會建構出與事實不符的發展系統,彷彿空中樓閣,因此解釋文字應謹記形、音、義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則。
無視材料本身,恣意創造字形
《》系列的一大特色在於每個字頭上方都有作者自創的「圖像字」,其於《漢字樹 2》的自序中提到:
古字的字型結構相當不一致,常常同一個漢字在甲骨文或金文就出現各種不同樣貌,如「方」的甲骨文就有大約三百種寫法,以致於許多文字學者難以破解其構字本義,即使破解了這個字,也難以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古字與現代漢字對應。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行開發了一套「示意圖像」字體,也就是圖像字。圖像字除了要符合甲骨文及金文所表達的構字本義之外,還要與現代字體的筆劃相接近,使它發揮實用價值。
漢字筆畫向來繁多難記,尤其繁體字更是如此。姑且不論甫學習的小學生或外國人,就連一般成人、電視媒體,乃至於大學教授都不乏寫錯字、用別字的經驗,因此若能開發一套便於學習記憶漢字的方法,自然是美事一樁,樂見其成。廖文豪顯然發現這個問題,甚至進一步感受到古文字也有形體多變的現象,因此開發了「圖像字」,並標榜「符合甲骨文及金文所表達的構字本義」、「要與現代字體的筆劃相接近」。那麼,我們就根據作者的序文內容來檢查看看《漢字樹》的「圖像字」是否符合此標準。
首先談談「壽」字,由於此字十分常用,無論在春聯、印章、碑刻和匾額上都不時見到它的身影,因此是否正確認識「壽」字寫法,可說相當重要。在《漢字樹》中「壽」的圖像字作「 」形,作者將此字畫成一個老人在上,一個人呈跪趴姿,下有口、有手,並說這是人跪在地上高舉雙手,口中唸唸有詞的求「壽」。那麼,這個字是否符合古文字的構字本義呢?金文「壽」字常見,比較典型的字形作「
」,从老𠃬聲,下方增加口形或手形修飾,所以楷書下方才會同時有口、有手。換句話說,若圖像字想兼顧造字本義,就不應將𠃬的部分畫成一個趴跪人形,而是保留𠃬的形體。可惜的是,經過作者這麼一改,反而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壽」字,容易造成更大的混淆。
再說「電」字(第四冊,頁 106),圖像字上從「雨」形沒有問題,但下方畫作「兩手拿香」就有較大疑慮了。甲骨、金文「電」就寫作「 (申)」,到了戰國文字時電光的分支有的變成了口,於是跟「壽」的「
」混同,這也就是為什麼作者誤以為「壽」的內部與「申」有關。
那為什麼小篆的「申」字寫作「」形呢?主要是因為戰國文字的「口」因書寫快速而位置產生改變,例如楚簡文字寫作「
」,兩旁的口已經變形。到了秦文字變成「
」,和小篆已經沒有差別。「電」字的小篆寫成「
」形,其實下方還是「申」,只是變形得很厲害了,有些看不出來,但無論如何都不是圖像字所表現的「雙手拿香」狀。
以上所舉兩個例子,僅是這本系列著作的冰山一角,還有很多類似情況礙於篇幅無法一一說明,此處只點出問題,並提醒讀者注意。不管如何,廖文豪窮盡一人之力自創圖像字,其所花費之心血想必相當可觀,令人不禁感到欽佩,然因參考的資料不夠全面深入,導致很多字例功虧一簣,實在相當可惜。作者若能多閱讀文字學家整理的《甲骨文編》、《金文編》等書,再輔以閱讀較重要的學術論文,避免自行創造文字,方能有效提升本系列著作的可信度,使之發揮真正功效。
餘論
廖文豪的《》受到不少的關注與喜愛,常榮登各大書店或販售通路的排行榜,影響力逐漸增加,表示社會大眾對文字說解的喜愛正在升溫。我不認為只有專業文字學者才具備說解漢字的資格,也很樂於聆聽各方人士的見解,但是本書展現的薄弱文字學概念,以及充滿臆測的文字分析方法,都讓人對這本書所傳達的「知識」產生諸多懷疑。即便本系列的著作可以為讀者帶來許多樂趣,開創新意,倘若完全無視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忽略長久以來凝聚的共識說法,任憑作者有再良善的立意,都無法為人所相信,僅僅只能作為一本自娛娛人的「科幻小說」。
不可否認,文字研究的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不論是近年新出土的簡帛文獻,還是我們熟悉的甲骨、金文,其實都還有不少窮盡眾家之力也無法解決的難字。想要破解這些難字,當然不是等待絕世天才或是一套理論來解決,而是需要經過長期浸淫古書,反覆推敲思量,加上多方意見的討論和整合,才有可能逐漸接近真相。我們固然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士對文字學產生興趣,提供不同觀點,推進知識領域,但也期盼能在嚴謹的討論之下,激盪出嶄新火花,否則,也只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雙方在平行世界裡自說自話而已。
本文承蒙蘇建洲老師審閱指正,謹申謝忱。
[1]知名作家的引用乃指張大春先生於臉書上引用此書「冉」之說解,後引發彰化師大國文系教授蘇建洲撰文釋疑一事。相關內容參見:https://goo.gl/yZ1vJ3
【PressPlayX說書會員招募計畫】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專為閱讀量身打造的新媒體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千年平安京的表與裏──讀蔡亦竹《風雲京都》 - 2017-09-05
-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 2017-09-05
- 閱讀現象觀察:為什麼我們要讀暢銷書? - 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