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易叡
「石綿有毒」是國人熟知的一則環保警示。但我們似乎都忘記這道警語在什麼時候、從哪裡傳出。
食品安全和環境汙染的課題成為顯學之後,「毒物」在臺灣成為甚囂塵上的關鍵字。但我們對於毒物的理解卻總是人云亦云、在許多選擇間搖擺不定。
國小時期做的自然科學實驗,總是離不開酒精燈和石綿心網。要是幸運被選中參加科展,甚至每天都必須與石綿近距離接觸。後來有一天我發現,拿來絕緣加熱的隔網長得不一樣了,使用的是陶瓷纖維的替代材質。那時只記得老師說:「科學家發現石綿對人不好。」這是我──或我的世代──對石綿毒害的初體認。
然後呢?就算知道此物粗劣,我們卻毫無警覺,依然生活在處處充滿石綿的空間裡,不知過問身邊有多少危害。也鮮少人知道要到 2018 年,石綿在臺灣才會全面禁用。從日治末期到八〇年代,在工業化和經濟型態快速轉型的臺灣,人們和石綿的接觸其實並不少。但是,是誰發現這個物質有害?而暴露多少會構成人體危害?標準為何?誰又該為暴露在毒物環境中的人們健康負責?每個問號都不易解答。

「臺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出版的《致命粉塵:石綿疾病,工業發展史中的職業病風暴》,主文不到兩百頁的書,野心卻一點都不小。本書收錄由九位主筆操刀的科普文章,從流行病學、公共衛生、法律、科技與社會研究、口述歷史和倡議行動各個角度切入,是鄭雅文教授、李俊賢醫師等人多年來從事公共衛生研究和公益倡導的心血結晶。除了從不同層面勾勒出石綿相關疾病研究和防治在臺灣的光景,也試著替看不見危機的臺灣構想對策。
對完全不認識石綿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容易進入的參考書,它的資料量豐富,圖表整理得清晰易懂;對熟知議題的人而言,這本書也可以當成一本行動手冊。書中的十篇文章每章獨立而完整,可以分開閱讀。但也因為如此,在內容上不少篇幅出現了重複,尤其是一再重複批評臺灣缺乏實證研究、相關的職災保險和法律制度。
《致命粉塵》做足工夫,比較了七個國家(或地區)的健康政策和救濟方針,然後針對臺灣提出建言。如果我們把這種科學視為一種行動,蒐集他山之石或許可以增強游擊戰的戰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這本書放在醫學史或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脈絡裡,臺灣作為世界醫學史光譜中的個案,其實非常有潛力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東亞案例研究。
但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全面而細緻地分析構成科學作為知識生產和行動的條件,凸顯臺灣在全球衛生各類挑戰中的挑戰和利基。這本書所欠缺的,或許是針對臺灣的醫療結構、科學研究資金和實作機制、產業消長、政策遊說特色和社會運動型態,進行深度剖析。而事實上,作者群在書中不同角落已為臺灣的「先天不良、後天不足」做了初步的解答和和暗示。

石綿相關疾病(包含石綿肺症、肋膜斑、惡性間皮瘤)從曝露到發病,需要三、四十年的期間。而「時間」正是幫助石綿躲藏的最關鍵因素。六、七〇年代臺灣的重工業快速發展,此時正是工人大量曝露在石綿粉塵中的時期。八〇年代國人的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環保局(今天的環保署)制定的曝露劑量,也成為環境和職業醫學建制的濫觴。只不過,當醫界與公共衛生學者企圖建構石綿相關疾病的流行病學圖像時,受害者卻因為尚未發病而無法現身。
雖然公共衛生界極力警告外界有關石綿的害處,但在追求快速經濟發展的臺灣,政府單位卻因必須兼顧產業發展,而容許石綿在不同範疇的工業裡繼續存在。比如臺灣作為機車使用大國,石綿向來是製造剎車來令片便宜實惠的材質;八〇年代,拆船業又因政府補助而如日中天。這些臺灣本地脈絡裡的特殊性,正是為何七〇年代石綿的致癌性被確認之後,在臺灣卻隱而未現的遠近因。
因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第四章有十六位石綿相關疾病個案的訪談記錄,得以讓受害者發聲。但據作者群所言,較可惜的是這些陳述雖然呈現出一個疾病成因高度個人化的社會,但除了「個人歸因」這個結論之外,如果能夠更有系統地爬梳這些「疾病敘事」,或許更可看出一個社會的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受文化觀念影響所形塑的疾病解釋模式,和連帶的求醫行為,間接能夠指出職業病基礎建設的機能不足之處,因而有機會寫出一部更大的歷史。
晚近有害物質暴露的相關疾病開始白熱化,不少科學期刊和研究單位都開始關注肺部物質沉著疾病的問題。法國、南非、澳洲都出現跨領域的研究團隊。法國 Sciences Po 的團隊便發現塵肺症診斷的出現、個案的追認、政策的制定和補償機制的完善,竟然最先出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南非──一個處於半殖民管治狀態、規範鬆散的地區,依靠的是行動者的跨國互動(transnational dynamics)。他們甚至發現在礦業規範越嚴謹的國家,塵肺症的受害者越無法發聲。
回過頭來看臺灣。跨國行動網絡的出現不難讓人理解,例如發生在日本的久保田震撼事件(クボタショック)就為臺灣學界打下強心針。許多後殖民的歷史研究告訴我們,必須重新思索「後進者(late comer)」的意義,和邊陲案例的樞紐性。因此《致命粉塵》的作者群或不須自嘆臺灣經驗的落後,因為他們身兼科學研究者和政策倡議者,長久以來不斷和各個國家交換知識和經驗,讓他們成為網絡裡最有力量的行動者。

《致命粉塵》的出版是一場令人振奮的及時雨,把長久以來被置之弗論的議題重新拉進國人的視域。可以想見的是,當石綿的議題從「職業病」擴及到與所有公民相關的環境醫學時,向來較少人關注的石綿環境疾病就不會從人們的視野淡出。這幾位公衛先鋒的努力能否為職業、環境疾病相關的照護和政策帶來持續的甘霖,有賴更多的論述在行動之中不斷產生。
作者介紹: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助理教授。平時教書做研究,閒時打書打雜兼打歌。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婦女、非白人族群以及庶民的帝國經驗──《大英帝國的經驗》 - 2018-08-19
- 朝麥地那前進──對伊斯蘭民主的追尋 - 2018-08-12
- 政教分離是民主政府的前提?從美國經驗反思伊斯蘭教的世俗化之路 - 201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