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推薦】從抽象概念到具體學科,從時間向度到海洋歷史,七本關於知識與智識的好書

這份書單是說書六月的編輯部選書,以簡要的文字濃縮書中的精華,為讀者精選近期精彩好書,由說書編輯團隊共同撰寫推薦。

1. 小島毅監修,羽田正編集──《從海洋看歷史》

大部分的讀者自小接觸歷史,往往都是從「國別史」入手,也就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學習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已然意識到,世界的人群、貨物與思想並不單獨存在,往往在遠因近果的網絡中,得以尋覓出「千里之外」的聯繫。

例如中國史教科書,可能會提到蒙古人曾出征日本,但沒能說明這對日本造成多大的影響。關於明朝歷史,幾乎未曾著墨日本大名豐臣秀吉(1537-1598)征伐朝鮮,如何引發中、日、朝三國大戰。此類深刻影響各國歷史發展的重要事件,以及支脈相連的蝴蝶效應,大都匿伏於國別史視野之下。

由此說來,《從海洋看歷史》堪稱是一大突破。本書是日本學者集體研究的成果,呈現近一千年東亞海域的歷史,目標不僅止於打破國別史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帶領讀者體驗海洋的意義。不同時代的政權如何管理海洋?時常聽到的「鎖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你喜歡交錯複雜的歷史視野,相信《從海洋看歷史》能夠滿足需求。(吳政緯)

2. 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計時簡史》

大寫出版的這本《計時簡史》講的是「時間」這項抽象概念的過去與現在,寫作的目光是鎖定在工業革命後的世界。時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舉例來說,成語中的「與時俱進」、「經年累月」、「一日三秋」或「一朝一夕」都是耳熟能詳的用法。《計時簡史》中探討許多時間的案例,譬如法國大革命後所使用的共和曆、時刻表的出現、交響樂、攝影與電影中的時間韻律。

即便有時差的分別,全世界的人們幾乎是生活在同一套時間系統之內,我們就如同時間的囚鳥,生活在時間的遞迴(recursive)結構當中,兢兢業業地恪守著時間的格律,就如同電影《鐘點戰》(In Time)中的大部分角色,如此勤勉地尋找和生產時間,最終只是徒勞地用以憑弔自己短暫的出生與死亡。(陳建守)

3.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雷比內(Lépinay)──《激情的經濟學》

《激情的經濟學》是 STS 大師拉圖(Bruno Latour)與雷比內(Lépinay)的作品,導讀曾被學界遺忘的 19 世紀末法國社會學者塔德(Gabriel Tarde)。在那同是全球化興起的年代,塔德主張「經濟學裏頭沒什麼是客觀的」,認為經濟學行為不等於冰冷計算,更有人類行動的激情;然這不代表塔德反對計量方法,而是認為量化方法不該僅侷限在探討量化交易,該擴及到榮譽、信任、美感等各樣價值。

在拉圖筆下穿梭於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哲學間的塔德,一步步挑戰我們對「完美市場」是一種迷思:假定市場會自動朝均衡態發展,只會讓經濟學變得更接近宗教、更遠離科學。(江懷哲) 

4. 賽門・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不平靜的太平洋》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面積為海所覆蓋,說起來,整個世界就是一個世界島。透過海洋,可以連結全世界,而面向海洋,也等同面向了全世界。在《不平靜的太平洋》一書中,作者賽門・溫契斯特透過有趣的筆法,書寫了環太平洋中的種種故事,從原子彈、衝浪、氣候變遷,到中國的崛起,帶讀者重新認識屬於太平洋的歷史。

太平洋,不僅僅是世界最大的海洋,也是我們家園的所在地。面向海洋、認識海洋,我們才能走出孤島,並最後發現,原來這世界如此緊緊相連。(林伯雍)

5.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佩里・安德森可以算是當今歐洲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他生於倫敦,是 UCLA 的歷史學教授,也是《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的編輯和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36-2015)的弟弟;前幾年剛去世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在自傳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中提到,是他的弟弟佩里向他介紹了英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思潮和《新左派評論》。

本書追溯「霸權」(Hegemony)一詞的淵源,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中期的德國,到十月革命前後的俄羅斯,法西斯陰影下的義大利,冷戰時期的美國,撒切爾時代的英國(佩里・安德森的英國左翼知識分子身份畢露),獨立運動前後的印度,到今天的國際世界。它不僅是一部思想史,也是一部關懷當下的世界史。(郭婷)

6. 李衍蒨──《屍骨的餘音》

《屍骨的餘音》是華文世界鮮有有關法醫人類學的出版物。作者為年輕的法醫人類學家,透過其專業反思生死哲學及香港等地方的葬儀。有趣的是,作者指出電視媒體經常錯誤展視出法醫或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環境;她利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重新描寫法醫人類學家如何利用案法/屍體/骸骨發現現場的環境分析,以及從實驗室化驗、觀察的結果,理解個別社會或個人的死亡過程。

另外,本書也試圖帶給讀者更多的專業知識,如面對發現失蹤(及失憶)的個人時,法醫人類學家如何分析其牙齒狀況,從而了解其飲食習慣及來源,縮窄當事人可能來自的範圍。這正是人類學的應用性,既重視科技帶給研究、調查的便利性,也從社會文化角度出發,了解個人生命史。想了解更多應用人類學、科技與社會及生死哲學的讀者,不妨把這本書帶回家。(鄭肇祺)

7. 布萊克‧克勞奇(Blake Crouch)──《人生複本》

你曾經幻想過自己所沒有選擇的那條路,是否有比現在的生活更美麗的風景嗎?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不管好壞我們都必須接受每個選擇所帶來的後果,然而如果有一天、有個機器可以讓你從無數的選擇道路中找到最正確的一條,你會毅然而然地放棄自己現在的人生嗎?

《人生複本》不只是一本兼具理論根據與娛樂性的科幻小說,更富含了人生哲學的反思,作者在節奏明快的敘述以及吊人胃口的懸疑氣氛裡,揉合了對家人的溫情以及對自身的反省,讓我們輕易地就進入了主角奪回自己人生、守護家人的情境裡,在忍不住為主角應援的同時,也隨著劇情的驚人發展而開始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動搖。(Gl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