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書單是說書七月的編輯部選書,以簡要的文字濃縮書中的精華,為讀者精選近期精彩好書,由說書編輯團隊共同撰寫推薦。
1. 田中光──《從安妮到靠得住:從禁忌到全球大生意,生理用品社會史》
有些不以為意的「小物」,其影響超乎想像。設想一下,衛生棉等相關產品,一夕之間從世上消失,想必會造成很多困擾吧?回顧歷史,女性大半生困於「月事」帶來的種種不便,倚靠著各種生理用品,想方設法維持身體清潔乾淨。一部論及庶民生活的史書,如果闕漏了生理用品這一章,永遠都是不完整的著作。
本書的主角是生理用品,主要談的是衛生棉、衛生棉條的歷史。作者先是討論古人在「現代生理用品」問世前,如何處理、看待月經,接著追溯日本近代衛生棉的始祖「安妮」的故事。藉由本書富歷史縱深的眼光,一方面能夠了解古人如何與月事相處,一方面具體呈現種種對女性的歧視,以及錯誤認知。一本談生理用品的書不稀奇,重要的是不分性別,我們都需要挖掘更多過去,填補那道由歧視、誤解深鑿的鴻溝。(吳政緯)
2. 麗莎安・蓋西文(Lisa-ann Gershwin)──《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水母成為海洋生態受破壞的「中間人」的故事。作者以水母近年在世界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爆發的現象為主軸,探討氣候變遷、過度捕魚、以及水質因人類活動而優養化,對海洋生態及食物鏈的影響。當中,水母看似是簡單的生物,但卻因此輕易適應了遭受干擾、嚴重波動的環境,並獲得捕食、繁殖等優勢。在這情況下,水母成為了人類干擾環境的中間人,對原先食物鏈的平衡帶來負面影響,而人類卻不自知。
本書帶來在水母及海洋世界中,那些微小得幾乎看不見的生物在分類學及生態學上的知識,也以嚴謹的科學報告及觀察為基礎,描述一場正在進行中的生態災難悲歌。這場災難的擴散速度迅雷不及掩耳,如果我們還來不及反應,下個因水母軍團而滅絕的受害者,或許就是我們自己。(鄭肇祺)
3. 劉仲敬──《遠東的線索:西方秩序的輸入與中國的演變》
劉仲敬在《遠東的線索》中,嘗試重建讀者對東亞近代歷史的認知。透過獨創歷史模型和詮釋體系「秩序輸出論」,劉仲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東亞秩序輸入/輸出的演化路徑,繼而挑戰「中國」建國神話和黨國歷史修辭;在他眼中,由於東亞世界並沒有內在生成強大秩序的能力,過往一直被內亞輸出的秩序主導,直至近代轉為西方秩序。秩序是不能容忍真空的,東亞歷史亦不斷在秩序間擺盪輪替,這是劉仲敬帶來的有趣視角,值得一讀!(江懷哲)
4. 梁啟智──《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
在民主的時代為何還要談獨立?一個國家想獨立需要什麼必要的條件?這本書不告訴你國家獨立的國際法背景、法律要素和政治準備,而是從蘇聯聯邦瓦解獨立而出的各國經驗,告訴讀者國家如何獨立的過程。作者之所以用前蘇聯為例,是亟欲轉身思索香港的未來。作者用了一個比喻:「如自清朝以來的中國與香港,自沙俄以來的俄羅斯和周邊地區也有一種帝國和邊緣的關係。帝國的擴張與其對邊緣的控制密不可分,而帝國的衰弱也往往為邊緣帶來新契機。」這本書由這樣的出發點進行思考,引領讀者漫步俄羅斯帝國,一一細數每個脫離聯邦新生的國度運行的難處。這本書明寫的是香港如何可能的未來,同樣也值得臺灣的讀者再三咀嚼。(陳建守)
5.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憤怒的時代》(Age of Anger:A History of the Present)
本書為印度作家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的新作,他的作品《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曾獲 2014 年萊比錫獎(Leipzig Book Prize for European Understanding)。在新書《憤怒的時代》中,米什拉認為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不足以解釋如今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之間的張力,因為現在的問題不能簡單歸為伊斯蘭與現代性之間的衝突:宗教極端分子的主張和世俗極端分子的主張本質上相同,而西方現代性產生的方式也是極端暴力的,伴有戰爭、入侵、殖民等等恐怖方式。非西方最早接觸到現代性也是通過這種暴力的方式,沿襲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世界對戰爭和暴力的美化。米什拉一貫的批判性視角可以帶來一些有趣的閱讀體驗。(郭婷)
6. 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美國如何丟掉世界?:後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致命錯誤》
冷戰結束之後,蘇聯的垮台,使得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的唯一超強大國。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開始恣意地揮霍他的權力,認為自己肩負彷彿傳教般的神聖使命。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尼采國際事務學院的教授麥可・曼德爾邦如是說。
曼德爾邦的觀點認為,美國自從冷戰結束之後的三任總統做了許多錯誤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國過度干預國際局勢,導致美國不斷虛耗國力,包括推行民主、在各地打造新國家,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等。作者豐富的歷史回顧,可以幫助讀者迅速的理解美國在冷戰結束之後的諸多政策。另外,作者本身的保守政治立場也可以讓讀者充分體會到美國保守外交政策家的立場。最後,讀者也可以藉此書反思,美國學界是怎麼用理性討論的方式,來反思與檢討政策。(林伯雍)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Latest posts by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see all)
- 在瑞士,他們擁抱赤裸的自由! - 2017-11-21
- 他用十四個筆名,書寫一個時代的香港──談煙斗文豪丘世文 - 2017-11-18
- 穿越福爾摩沙:1921年,英屬殖民地官員眼中的日治臺灣 - 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