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豐恩: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的作者,二十世紀的史學靈魂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乃至於超脫這樣一個衰頹的時代?巴森的答案是,閱讀一點歷史。

張鐵志:假新聞氾濫的年代,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探求真理的能力──讀安伯托・艾可《試刊號》

這個時代的問題,是當謠言和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四處流傳,沒有人再相信真相。

賴奕諭:脫離殖民後,非洲國家剛果的獨立困境與出路──《毒木聖經》

剛果在獨立後翻轉的可能性在哪裡?本書把它定位為美國等強權的受害者,還等不到真正的獨立,便在冷戰框架下因共產主義遭受苦難。

陳柔縉:透過博覽會紀念章,重回臺灣的日本時代——《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緣起

當年在台灣博覽會五十天會期中,有一個紀念章愛藏家遊走市街,足足蓋出了三百個章。

李展鵬:澳門的歷史文化如此豐富,為何我們總是視而不見?

澳門的故事,訴說了一段獨特的殖民歷史,說明了一個現代賭城的特異經驗,展示了一種在兩岸社會獨一無二的文化風貌。

巫毓荃:是誰定義了我們的精神疾病?

對於許多人而言,精神醫學已不再是關乎他者的事情,而是一個非常切身的問題。

鄭維中:跳脫國族歷史的框架,重新認識亞洲的海洋與臺灣

羽田教授在此書中列舉了相當數量的日本學者研究成果,由此可見,日本學者並未在此全球史學發展的思潮中缺席。

趙竹成:從俄國史出發,理解臺灣的近代史發展

回顧台灣,我們可以發現台灣與俄國歷史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

洛謀:「反離散」的前傳、挑戰/釁與其外

我覺得,要戰史書美的話,基本上要知道她的思考脈絡,以及「反離散」的前傳。換句話說,要戰的話,不應只是看《反離散》。

顏聖紘:我們愛的究竟是貓,還是我們自己?──《我們為何成為貓奴》

很多人自稱貓奴,那是出自對貓咪的寵愛與情感投射,但是我們真的對貓這種動物有深刻的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