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猶太裔作家見證歐洲城市的起落──茨威格與他的維也納
《昨日世界》是十九世紀末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自傳式小說,以歐洲文人的故事帶出人與城市的關聯。
周惠民:霸權的移轉,以及如何選擇觀察歷史的角度?
本書以近代歷史為中心,討論歐洲霸權的起伏,而十九世紀是一個重要的轉換關鍵。
流光記憶──川本三郎、陳雨航、傅月庵,關於書、電影與記憶的午後閒話
日本知名書評、影評家川本三郎趁來臺旅行之便,與臺灣兩位「資深讀者」陳雨航與傅月庵初見歡。
出版種類愈來愈狹窄,社會美感仍有待加強──兩位編輯對當下香港的出版觀察
時代變遷,電腦及互聯網出現令編輯、設計及印刷一本書變輕鬆了。可是出版生態也有跟著變好嗎?
啟蒙時代給了我們什麼?
也許啟蒙時代的結果真的像盧梭說的那麼糟,但如果這些進展沒有發生,世界會不會變得更糟呢?
50年前,一本要求處方藥罐需要標示內容物的書,竟然引起美國社會的兩派論戰?
「病患應該要選購藥物,正因為他們是俘虜消費者,他們有權利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以及要花多少錢。」
從反抗鎮壓到鎮壓反抗,史達林如何從革命者成為獨裁者?
為什麼許多街頭出身的反抗者到最後,變成了有名的獨裁者?
《格里弗遊記》是被誤譯的經典名著?關於這本書,譯者沒告訴你的事
如果認為「只要精通兩種語言,即可勝任翻譯的工作」,那就誤會大了!
中共贏得國共內戰的關鍵是武裝鬥爭?毛澤東:筆桿子同樣重要
毛澤東曾說過:「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
青年們為什麼憤怒咆嘯?《燃燒烈愛》裡青春的意義
這部片的劇情並不複雜,但懸宕於其間的作者氣息、隻言片語,卻是其中最值得解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