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認識我們所生活的當下──讀《1946: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

西元 1945 年,繼德國之後,日本也宣告投降,人類歷史上第二個以「世界大戰」為名的戰爭正式結束。然而,隨之而來的 1946 年並非一片祥和景象,在許多人的記憶中,世界各地充滿了緊張與對立氛圍。

慘烈的第二世界大戰正式終結歐洲的海外殖民帝國,不過與此同時,美國與蘇聯這兩大強國挾其龐大資源反倒在戰後正式崛起,在世界各地建立勢力範圍與培養陣營成員。雖仍有不少國家難以劃分在任何一方,但這種兩極化的局勢,將是接下來半世紀的主要國際秩序,更到後來形成了「冷戰」。直到現在,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的樣貌其實都深受影響。

getimage

《1946: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1946: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以下簡稱《1946》)一書,既沒有二戰時期的槍林彈雨,也沒有冷戰時期的陰謀詭譎,主要呈現給讀者的,是世界局勢如何在 1946 年從戰後狀態,逐漸邁向冷戰時代。作者維克扥‧謝別斯琛(Victor Sebestyen)長年來身為國際新聞記者,走訪世界各地,親眼見証許多重要大事。在追本溯源下,他堅信許多事物和 1946 年息息相關:

當我以歷史學的身份試圖找出這些事件和故事的根源時,我一再回到一個參考點:1946 年,戰後的第一年。這一年為現代世界奠下基礎。

冷戰對立、以阿衝突、歐洲殖民帝國崩解、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等,都在 1946 年可見端倪。縱使在一開始只是星星之火,後來都發展成燎原態勢。

《1946》共分為 32 個章節,內容皆是分散在各國間的故事,除了按照時間排列外,本書結構乍看之下頗不知所以然。但仔細閱讀後可發現,作者始終圍繞在三個重要且彼此相關的議題上:1. 美、蘇之間的緊張與不信任,2. 戰後歐洲局勢的重整,3. 後殖民時代的國際局勢。

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對冷戰時代的世界局勢影響甚大。來源:https://goo.gl/P6aVXD

以第一章〈我受夠了把蘇聯人當嬰兒般呵護〉為例,講述 1946 年初的伊朗。當時在蘇聯的支持下,亞塞拜然宣告從伊朗統治下獨立。蘇聯這麼做的目的完全出於自身利益,希望能插手當地的石油開採,甚至取得與英、美相互抗衡的國際戰略位置。長久以來,中東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資源,一直是西方各國的競逐之地,而隨著英國國力大幅衰退,使蘇聯更大膽干涉當地。

此舉讓美國大為緊張,他們雖是二戰時期的同盟,卻從未真正放下戒心。更麻煩的是,美、蘇雙方都不見得清楚理解對方的目標。因為亞塞拜然問題,使美、蘇這兩個國家的合作關係逐漸惡化成武力對峙,令許多人擔憂不已:

一場主要因石油而起的地方爭執,演變為可能帶來重大危害的國際事件,為日後的冷戰危機立下了一個模式。世人將漸漸習慣於兩大「超級強權」(super powers)彼此的不信任和誤解(儘管「超級強權」一詞當時尚未問世)雙方情報來源的匱乏、極度浮誇的辭令、怕示弱的心態。

美、蘇衝突使戰後歐洲受到深刻且直接的影響。戰時,美國為了盡可能消耗德軍,寧可先讓蘇聯佔領大片東歐土地後,再於西歐開設新戰線。此舉幾乎讓整個東歐,順理成章地成了蘇聯勢力範圍。戰爭結束後,史達林並未因此讓各國共產黨馬上取得政權,而是小心翼翼在選舉中擴大影響力。但不論蘇聯採取如何溫和的手段,光是如此龐大的勢力範圍就讓美國終日擔憂。美國開始積極拉攏英、法等國,並迫使其放下對德國的長久顧慮,接受一個重現強大工業與經濟實力的西德。「兩大超級強權劃分世界」的劇碼,正逐步在歐洲上演。

冷戰時代的歐洲,畫分為西方陣營(藍色)與共產陣營(紅色)。來源:https://goo.gl/ckzcPB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歐洲國家的資源與聲望,使其殖民帝國崩解。如此一來雖讓亞、非各地有機會爭取獨立,不過殖民當局的無能無力,相當容易使這個過程總是帶有血腥味道。例如在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衝突越演越烈,「脫離英國後獨立」是他們的唯一共識。這也意味著,即便英國有意協調雙方矛盾,也充滿諸多不可能。

1946 年 8 月,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加爾各答爆發大規模武力攻擊,造成上萬人死傷,超過十萬人匆忙逃難,預告日後的印巴分治。又或著像是巴勒斯坦所有權,隨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要求日漸堅定,英、美兩國又無意強力約束,使大批猶太人移民進入巴勒斯坦,意味著與當地阿拉伯人的糾紛更不可免,為紛擾的中東更添一筆不穩定因素。

1909年英屬印度的穆斯林分布圖,最左側密度最高的地方(深綠色)後來成為巴基斯坦。來源:https://goo.gl/Qr79tn

即便暫且不論複雜的國際局勢,《1946》的內容一再顯示,二戰之後的社會仍充滿許多衝突和不安。第 22 章「『一樁猶太人與布爾什維克聯手的陰謀』─血祭毀謗」提到,波蘭的一位男孩因貪吃擅自外出,被人尋獲後謊稱自己遭猶太人綁架。指控一出,全鎮居民隨即對猶太人施暴,就連警察、軍隊也加入其中。數十名好不容易躲過納粹大屠殺的猶太人,卻在此受害。在歐洲許多地方,類似的迫害事件時有所聞,這不單單受到反猶傳統影響,也和猶太人的不幸命運息息相關。

 猶太人當年被迫離開家園後,隨即有人佔領他們留下的財產。倖存的猶太人返鄉後,除了讓佔有者感到愧對外,也難免心生不滿,抱怨這位猶太人為何能存活下來。如此負面的矛盾情緒和恐共心態結合,產生了「猶太─布爾什維克陰謀」的說法,大肆強調步步進逼的共產黨員都是猶太人。雖然有部分共產黨員確實是猶太人,或有猶太人親屬,但這種說法更大程度上只能算是結合恐懼與偏見的觀點,並無多大可信度。

整體而言,戰爭不僅並未終結世間糾紛,反而還創造更多難題。難民潮,種族屠殺、掠奪性侵、納粹黨員的罰責問題,以及惡劣的物質生活等,在慶祝二戰結束後,如影隨形而來,深深困擾者世人。這些並不常見於一般書籍的真實故事,共同組成了 1946 年的世界。

二戰後的柏林,百廢待舉,生活環境相當惡劣。來源:https://goo.gl/6yMkC0

本書最後結束於 1946 年極為寒冷的冬天,在隔年,來自美國的資源將以「馬歇爾計畫」之名進入歐洲,既復甦歐洲經濟,也讓冷戰局勢更加明確。

從許多論述來看,本書所謂的「現代世界」,其實是以西方國家為核心的冷戰世界。根據內文,可以從兩個方向解讀本書寫作角度。首先作者相信,冷戰雖發生在世界各地,但尤以歐洲局勢最為緊繃,許多政策的考量莫不此為出發點,自然以歐洲為出發點。就寫作策略來看,這麼做多少有其合理性。畢竟近現代世界局勢的演變,相當程度上和西方國家息息相關。更何況,強調西方的重要性,並不必然等於推崇「西方中心論」,本書確實也並未顯露這種傾向。

而另一方面,冷戰的苦果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家人便曾帶著年幼的他逃離共產黨鐵幕。他提到:「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只是個故事,還是我尋根之旅的一部分。」換言之,以歐洲為核心的寫作手法,已跳脫作者單純的個人興趣,與成長經歷緊密結合。

閱讀《1946》,可更明確感受到我們所生活的當下,和冷戰並非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雖然在 1990 年代兩德統一、蘇聯解體,正式宣告冷戰終止,不過國際局勢顯然仍大量保留了當時的樣貌。美國霸權依舊,與俄羅斯存有不少芥蒂;歐盟的整併之路困難重重,但仍可視為戰後歐洲經貿合作的實質努力;以阿衝突並未真正獲得解決,阿拉伯世界仍因自然資源、邊界劃分爭吵不休。凡此種種,讓人不禁發想許多事物一如往昔,而過去的故事,顯然也能帶來許多深切省思。

 

王健安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王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