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總是有幾項標準可評估某些地方的發展程度,例如大規模生活族群(都市出現),或是大肆改變生活地貌(運河、水道),以及以雜交、配種的方式改變生物基因庫(新的稻米或小麥品種)。以上種種,是許多人用來描繪歐亞大陸古代文明的常用標準,許多考古證據指出,上萬年前的人類社會就已朝向這些發展逐步演變。如果歐亞大陸是如此,在哥倫布抵達前的美洲同樣會是如此嗎?
關於美洲在歐洲人大規模殖民前的情形,因為現今遺留的文字史料所剩不多,再加上許多文化物件早已消逝,除了幾個龐大帝國的故事外,至今還是充滿許多模糊空間。但這並不是讓我們認為,除阿茲特克帝國、印加帝國、馬雅文明外,美洲地區都是一片空白的有力依據。更何況,多虧近年來考古技術的長足發展,有許多跡象顯示,美洲原住民不僅人口眾多,科技水平與文化發展更是絲毫不下於歐亞大陸。如今,《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1491: New Revelation of The American Before Columbus,以下簡稱《1491》)將過去累積的考古成果,及其引發的爭論集結起來,使讀者能以更簡單易懂的方式,再次認識美洲文明的發展樣貌。
既然《1491》的核心概念為「重寫」(New Revelation),就必然會有個應加以修正的陳舊理論,在本書中統稱為「霍梅柏格的錯誤」。霍梅柏格(Allan R. Holmberg)是一位活躍於 20 世紀的學者,曾在 1940 年代深入南美洲,與當地原住民西里奧諾族一起生活,以便近距離觀察。他最後總結,這批原住民原始、貧窮,在文化創造力上更是乏善可陳,更別說是有宗教信仰,或是得以改善生活環境的能力。
本書作者並不認為霍梅柏格完全錯誤地評價西里奧諾族,不過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斷定他們已經以此樣貌度過數千年之久。在此之後,許多人紛紛將霍梅柏格的觀點套用到其他原住民,相信美洲大陸除了少數地區外,生活聚落規模甚小,而且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常常採取相當被動的姿態,在文化發展上也是異常保守。換言之,相較於歐亞地區,美洲更像是一塊鮮少大規模開發的原始天地。
但在事實上,包括西里奧諾族在內,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社會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
1492 年以前的西半球是個繁榮且多元程度驚人的地方,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語言、貿易活動與文化,曾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口在這裡過著有愛、有恨,也有宗教崇拜的生活,就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樣。這個世界在哥倫布抵達後大半消失,被疾病與征服掃除一空。這樣的抹除極為徹底,以致在短短幾個世代之後,不論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都不知道曾經有這個世界存在。
從這些被遺忘的社會中,《1491》歸納出三個特別針對「霍梅柏格的錯誤」,且彼此相關的重要議題:第一,人口數量;第二,發展史的長短;第三,改造生態環境上的主動性。
在歐洲文明的擴張史上,西班牙征服者以極少兵力征服美洲龐大帝國,一直是最為人所知的傳奇故事。《1491》解釋,當年的那批征服者,論武器殺傷力與人數,其實根本不佔據任何優勢;他們唯一的優勢僅在於,正巧遇到帝國的內部動亂,以及無意間從歐亞帶過去的病毒,紛紛瓦解原住民緊密的社會結構。接下來的問題在於,侵擾美洲的疾病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

要評估美洲大陸的人口數,都必須先知道,封閉的地理環境使美洲原住民長久以來,生活在生態同質性極高的環境,對於新疾病的抵抗力便顯得異常薄弱。有人預估,因新疾病造成的死亡比例可能超過九成,這是個足以造成社會體制完全崩潰的驚人數字,從中也就不難理解,美洲原住民是如何不堪一擊。近年來,多位學者也試著回推原住民的人口數,雖然差異甚大,但都傾向於認定遠比之前所假設的還要多,至少四千萬人並非不合理的「低標」。

Photo credit:Kevstan, CC BY-SA 3.0,來源:https://goo.gl/c0Odtp。
如此龐大的人口數,帶出許多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就像《1491》接著問到:美洲原住民的歷史發展究竟可上溯至何時?自 1960 年代以來的傳統說法是,大概在一萬三千至四千年前,冰河時期的美洲與亞洲之間出現一道地狹,一群人從那裡穿越,再進一步擴散到美洲各地。但近年來更多的考古研究突顯出傳統說法的不足之處,一來無法解釋美洲大陸文化樣貌相當多元,根本不像是來自同一根源;二來許多地方的發展跡象顯示,他們的祖先早在一萬三千前就已抵達美洲大陸。或許遠古時期的探險家是透過船隻抵達美洲大陸,冰河通道絕非唯一路徑。
正因為美洲大陸擁有大量人口與多元文化樣貌,《1491》在最後也不斷強調,美洲原住民絕非完全順應自然,過著與環境無所爭的生活。本書提出的眾多例子中,改造亞馬遜雨林的地貌即為其中之一。看似生命力旺盛的熱帶雨林區,其實根植在相當脆弱的生態環境:高溫又時常暴雨,反而容易使土壤養分迅速流失。美洲原住民開發雨林的做法並非榨取剩餘養分,而是大量栽種果樹,或將雨林土壤轉化為營養豐富的黑土,進而提高糧食產量,維繫一個龐大、複雜的社會。然而,大肆開發河道、拓墾山坡地,最後遇上環境反撲的例子也所在多有。無論是好是壞,美洲原住民與自然的關係,原比先前想像要來得積極;日後歐洲殖民者看到的「原始生態環境」,其實是原住民大量消失後才出現的情境。

Photo credit: Phil P Harris, CC BY-SA 2.5,來源:https://goo.gl/hu4YMC。

Photo Credit: World Wide Gifts, CC BY-SA 2.0,來源:https://goo.gl/9Au0RU。
縱覽《1491》的內容,其實是舉出一個又一個的考古證據,與傳統觀點在同一舞台上相互辯證。作者的立場相當明顯,反對「霍梅柏格的錯誤」,相信在哥倫布以前的美洲大陸更為複雜、進步、繁榮。然而,受限於現有資料仍存有不確定性,許多傳統固然應當修正,但應該到何種程度,顯然仍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特別的是,從這些修正內容當中,可以發現不少值得省思的人文議題。本書提到,如此大量的人口因為歐洲殖民者而消逝,殖民者的後代是否須為此而負責,雖然當時對疾病問題的認知極其有限?又或者說,環保團體一再利用對美洲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宣稱人類不應該干擾自然的宣傳手法是否恰當?重新評估過去當然無法改變歷史,卻能夠讓我們以更合理的角度看待現在。
對於《1491》的作者而言,最感嘆於大量消逝的美洲原住民文化。他以近代歐洲與中國相會後,創造出的文化衝擊為例,如果美洲文明的藝術、哲學與自然觀能順利保留下來,想必也會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創造另一段令人驚豔的光景。可惜的是,在歐洲真正有機會認識前,這個世界已全面崩潰。
話雖如此,這絕不代表我們全然毫無機會,《1491》的內容就是一次嘗試性努力。以現況來看,我們當然無法預期還會發現什麼,但由此斷定不會有任何影響卻又顯得過於消極了。未知不代表並不存在,如果美洲大陸的古代文明從如此繁榮興盛,想必還存有許多值得我們細細研究的地方。
王健安
Latest posts by 王健安 (see all)
- 從伊斯蘭觀點所看見的世界史——《中斷的天命》 - 2017-10-19
- 黑色的故事:人類定義黑色或黑色塑造人類? - 2017-09-16
- 隨著時空交替,那些變形的建築與藏而不露的故事 - 2017-08-29